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如何讲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一、如何讲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首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和领会思政课教材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其次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到有的放矢; 其三是广泛了解社会,了

一、如何讲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首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和领会思政课教材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其次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到有的放矢;

其三是广泛了解社会,了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其四是还要对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给员工讲好思政课?

首先要认真备课,掌握思政教学的内容,做到烂熟于心;

其次是要研究员工的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其三是学会讲思政课的语言艺术,做到引人入胜。

三、小学如何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一)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教育素材,為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引,根据语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对情境的创设做出适当的调整,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比如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珍贵的历史资料向学生呈现开国大典的真实画面,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下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感。

(二)在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一环,这是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合理引导,以互动交流为基础,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且在对话中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能够树立坚定的理想,并且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比如在讲解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过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进行深入分析。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可以聊聊自己为何要读书,并且谈谈自身对学习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并且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做到全面地认知自我,为了实现理想而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行动计划。

四、课程思政如何和课程融合?

课程思政是挖掘不同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渗透思政内容,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与课程融合的方式,就是需要认真研究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具体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深入研究与大思政(不仅仅局限在马原,毛概等几门具体课程,而是包括学生成长,社会实践,挫折教育等)的结合点,在教学设计中自然结合进去,在教案中完成设计,并形成课程评价标准。

五、如何看待课程思政?

一家之言。

咱不说那种让“气宗弟子练剑,剑宗弟子练气”,纯粹做给人看的伪“课程思政”。

来说说正儿八经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不是课程+思政,而是把思政渗透到课程当中,实现润物细无声,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里要注意的是,讲的思政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政,是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政,归根结底本质上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态度,而不仅仅是结论。

是用“独孤九剑”的方法论去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不管你是物理派、化学派、生物派还是语文派,都可以让原本平平无奇的“剑招”变得威力大增。

怎么做到呢?读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旧序、辩证法)、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还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这几篇论文不?

——实际上,从我所在学科来讲,解构命运共同体的结构基础和运行机制,就是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一个完美范式。

六、如何设计“课程思政”方案?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深层意义不言而喻,并逐步成为职校响应政策要求的工作热词。

理念践行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全员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保障。高校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内容设计上可以从六个方面下功夫:

1、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2、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

4、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

5、引导学生培养奋斗精神

6、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养

关于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整合好教材,分解重难点,确立好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使用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掌握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可以多从网上搜集一些案例,可以看看聚焦职教网,有很多关于课程思政的内容。

七、课程思政目标?

1、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举措,因此,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就要首先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

2、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在各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的实现,需要任务的科学划分及落实完成。大学生政治道德培养、理想信念教育,若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途径去实施,就难以体现协同一致和全方位覆盖,会导致主阵地抓不牢、形成教育盲区。

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路径

1、改革高校管理和评价体制、制度。

首先,应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课程思政的实施基础是协同育人,一是所有课程教师的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做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确保理论方向上的同向通行。

3、组织课程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方法等。

在学校党委相关部门、教务处的统筹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校专业结构和学科特点,组织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八、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什么区别?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

九、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

要科学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 辩证关系,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从方法论意蕴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从概念出发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关系。

从字面上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似乎只是词汇的排序不同,其概念所指却大不一样。

首先要明确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度抽象、概括、提炼的词汇。“思政课程”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简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常简称“思政课”(即“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简称“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之“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

其次,从构词上看,两者均属偏正结构,中心项都在后面。即“思政课程”的中心项是“课程”, “思政”是修饰词;“课程思政”的中心项是“思政”,“课程”是修饰词。

因此,结合前文,前者强调的是“思政”这种课程形态,后者强调的是“课程”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思政课程” 是确定的,而“课程思政”则是不确定的。前者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 “形势与政策”等“4+1”课程。后者则包括上述 “4+1”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思政课程”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不包括“思政课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则包括“思政课程”,若从最广义上来说,从功能论的角度,也包括 “课程思政”所关涉到的课程。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十、教案中如何体现课程思政?

体现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可以通过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案例和实践活动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了解到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2.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互动性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交流。通过设立相关的问题、活动和作业,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及从政治、历史、伦理、道德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3.师生互动和沟通: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关思想政治领域的话题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实地、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加深对思想政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4.考核评价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可以通过布置与思想政治相关的作业、项目、论文等,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素质和价值观念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过程,而不仅仅看重结果。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