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机器人发展史?

一、机器人发展史? 按发展进程一般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的机器人是一种“遥控操作器”; 第二代的机器人是一种按人事先编好的程序对机器人进行控制,使其自动重复完成某种操作

一、机器人发展史?

按发展进程一般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的机器人是一种“遥控操作器”;

第二代的机器人是一种按人事先编好的程序对机器人进行控制,使其自动重复完成某种操作的方式;

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是利用通过各种传感器、测量器等来获取环境的信息,然后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识别、理解、推理并最后作出规划决策,能自主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高级机器人。

二、油的发展史及原因?

在中国古代,油的运用极为广泛,从宴席烹饪到润滑交通工具,从夜间照明到放火烧粮,油总是尽职尽责的充当着最佳配角。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油,那么美味的中华料理将如何呈现,广袖峨冠的游士官僚们出门如何能够驷马高车,而在那长乐未央的壮丽宫廷之中,权倾天下的帝王将相,千娇百媚的后宫佳丽,怕也只能幕天席地的围着篝火来做那长夜之饮……油,这一在各种史料中并不起眼的物件,却真实的塑造着我们的历史与生活。

油,是我们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烹饪原料,也是中国菜的灵魂,早在上古三代时期,油料就已经开始运用于烹饪之中,在《周礼·天官·应人》中讲到食用肉类,就详细的说明: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四季变化,各有不同。可见即使是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灵魂中就已经铭刻下了对于美食的不懈追求。

不过在汉代之前,中国烹饪料理和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用的油并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菜油豆油橄榄油之类的植物油,而是像猪油,羊油,牛油这样的动物性油脂。在早期,我国并没有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油料作物,所以动物性的油脂成为了唯一来源,在当时不仅有现在依然可见的猪油、羊油、牛油之类,也有今日早已难觅踪影的狗油、鱼油、鲸油等等,这些既不健康,又不好吃的动物油脂在当时则是独属于王公贵族的奢侈品,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当时那些黔首百姓往往每日只能扒上两碗粟米饭,按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油脂什么的,实在是有些遥远啊。

三、芯片的发展史及原理?

一、LED 历史 50 年前人们已经了解半导体材料可产生光线的基本知识,1962 年,通用电气公司的尼 克•何伦亚克(NickHolonyakJr.)开发出第一种实际应用的可见光发光二极管。LED 是英文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缩写,它的基本结构是一块电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 置于一个有引线的架子上,然后四周用环氧树脂密封,即固体封装,所以能起到保护内部芯 线的作用,所以LED 的抗震性能好。 最初LED 用作仪器仪表的指示光源,后来各种光色的LED 在交通信号灯和大面积显 示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12 英寸的红色交通信号灯 为例,在美国本来是采用长寿命、低光效的140 瓦白炽灯作为光源,它产生2000 流明的白 光。经红色滤光片后,光损失90%,只剩下200 流明的红光。而在新设计的灯中,Lumileds 公司采用了18 个红色LED 光源,包括电路损失在内,共耗电14 瓦,即可产生同样的光效。 汽车信号灯也是 LED 光源应用的重要领域。

二、LED 芯片的原理: 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 把电转化为光。LED 的心脏是一个半导体的晶片,晶片的一端附在一个支架上,一端是负 极,另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使整个晶片被环氧树脂封装起来。半导体晶片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P 型半导体,在它里面空穴占主导地位,另一端是N 型半导体,在这边主要是电 子。但这两种半导体连接起来的时候,它们之间就形成一个“P-N 结”。当电流通过导线作用 于这个晶片的时候,电子就会被推向P 区,在P 区里电子跟空穴复合,然后就会以光子的 形式发出能量,这就是LED 发光的原理。而光的波长也就是光的颜色,是由形成P-N 结的 材料决定的。

四、恐龙的种类及发展史?

恐龙,是一度主宰过地球的爬行动物。目前查明已知恐龙种类约800多种,形状分成两大类,即龙盘目和鸟盘目恐龙。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钝,有的灵活;有的在陆地爬行,有的跳跃奔走,有的腾空而飞。近几年来,一股挖掘、研究和开发恐龙的热潮已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并且已经引起了生物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乃至哲学家的高度关注。

世界恐龙资源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中国最著名的有湖北郧县、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南西峡、四川自贡、云南禄丰、广东河源等6个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拟的,只有湖北郧县。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河源市与湖北郧县的恐龙资源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首次发现恐龙蛋的时间,都是在70年代,而真正大量发现,同样在1996年3月;二是湖北郧县1997年7月发现恐龙骨骼化石,经专家鉴定这是“国内首次、国际也十分罕见的龙蛋化石共生地”,而河源市在1999年7月发现龙骨化石,成为全国第二个龙蛋共生地。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地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

五、瓷砖的起源及发展史?

  瓷砖,磁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建筑或装饰材料,称之为瓷砖。其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砂等等混合而成。

六、服装的发展史及演变?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服装演变史概述:

1. 古代:古代时期的服装通常简单、功能性强。在早期,人们使用动物皮毛和兽骨制作的衣物。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纺织品,如麻布和棉布。在古代文明中,如埃及、中国、古希腊和罗马,服装形式与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的服装较为华丽,反映了宗教、贵族和封建秩序的影响。贵族和教士通常穿着长袍、斗篷和帽子,而普通人则穿着简单的衣袍和裤子。

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呈现出华丽而富丽堂皇的特点。贵族和富人喜欢穿着丰富的材质和繁复的设计,包括大衣、色彩绚丽的礼服、华丽的裙装和配饰。

4. 工业革命及19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服装制造业,大量机器化生产的纺织品使得大众化的服装变得普遍。男性的服装逐渐趋近西装和领带的形式,女性则开始穿着更立体感的裙子,注重腰线和胸部的强调。

5. 20世纪前半叶:在20世纪的前半叶,服装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和变革。20年代的流行趋势是比较宽松的服装,象征解放和独立。30年代至4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人们普遍追求简约、经济实用的服装。

6. 时尚和后现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时尚的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行趋势出现。60年代的迷幻风格、70年代的嬉皮士、80年代的夸张装饰和90年代的简约风格都有不同的影响力。在当代,个人化和多元化的服装风格成为主流。

在服装演变史中,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变化对服装设计和时尚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文化和时代产生了多种独特的服装风格,并且在不同的社会层面表达了不同的身份、时尚观和价值观。

七、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图片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历程,从早期的机械计算机到现代的超级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

早期机械计算机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机械来计算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中国的算盘和古希腊的齿轮计算机。这些早期的机械计算机虽然简单,但却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探索更加高效和精确的计算方式。在19世纪中期,真空管计算机开始出现,它们具有更高的计算速度和稳定性,但成本也非常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帕斯卡计算机和莱顿布什计算机。

电子数字计算机

到了20世纪初,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首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由艾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46年发明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被设计和制造出来,例如IBM 701、704和709等。这些早期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发现。例如,二进制数的出现为计算机处理数据提供了便利,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更加便携和高效。

现代计算机

进入现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超级计算机的出现为科学研究、工业生产、金融交易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目前,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相信计算机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变革和进步。

相关图片

为了更好地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将在下文中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将生动地展现计算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应用场景。

八、公牛的发展史及原因?

公牛的发家史

公牛的发家史,是典型的家庭企业,乘着改革开放东风,靠智慧、勤劳和创新,一步步做大的创业史

九、相声的起源及发展史?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一般认为相声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十、蚕的起源及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蚕桑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期,中国的祖先就发现了蚕。几千年来,蚕业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仅次于谷物种植的重要生产项目,中华民族以先进的植桑养蚕、高超的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丝国”

1. 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

1975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盅形牙雕,上面的蚕纹图案栩栩如生。当时还出土了一批管状骨针、骨刀、骨梭、绕线棒等纺织工具。 

2. 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1926年,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阴村进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时,发现半个人工切割的桑蚕茧,经基因检测,证明它正是家蚕的老祖先。

3. 钱山漾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前

1958年在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绸片、丝带、丝线等尚未碳化的丝麻织物,是已知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2015年钱山漾遗址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4. 商朝殷墟甲骨文——距今约3600年前

殷墟考古时出土的甲骨文 ,是迄今为止考证的中国最早的汉字,其中除“桑”、“蚕”、“丝”、“帛”四个字外,从桑、从蚕、从丝的汉字多达105个。

5.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约公元前200年

1972年,直裾素纱襌衣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被发掘出土,该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仅49克。直裾素纱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绢、绮、罗、纱、锦等丝织品和衣物,展现出当时丝织业的发展水平。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