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底栖动物是什么?
底栖动物就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动物群落。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
二、底栖动物的采集过程?
首先进行采样点布设。必须要考虑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使所采样品具有代表性。对小型河流在各种生境中按比例布点。对大型河流采样点主要布设在河道边。如果有船可在河流较深处布点(可用加重采泥器和挂人工基质法采集)。定性样点用抄网随时在河道边采集。湖泊调查样点设置依据调查目的和湖泊形态均匀分布,兼顾生境。河流按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各采集一次。湖泊一般根据需求按季节每季度采集一次。
对于不同大小的河流和水库湖泊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小型溪流每一个代表性河段选择100m作为采样区域,或采样长度至少为河宽的40倍。使用D型网、索伯网采集,按各小生境类型面积确定各生境的采样强度。总采集面积不小于2m2。大型河流每个采样河段长500m,六个均匀的断面,在河道两岸浅水区域(水深<1m)采集(共12个采样区)。每个采样区用D型网采集6次。整个河段采集面积约为10m2。对于堤岸比较陡使用船只在岸边采集。湖泊定量样品用1/16 m2的加重的彼得生采泥器采集,泥样经420 µm(60目)的铜筛筛洗后,置于解剖盘中将动物捡出,个体较小且较多的底栖动物用湿漏斗法分离。捡出的动物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然后进行种类鉴定、计数,部分样品现场用解剖镜及显微镜进行活体观察。
用抄网、手捡等方法在岸边及浅水区采集定性样品。采用抄网采样时,应尽可能在各种生境采样。
使用D型网、索伯网采集的样品可直接在抄网中洗涤,对于大的石块和凋落物等应清洗干净检查后丢弃。清洗干净后将获得的底栖动物及其腐屑等剩余物可在野外当场挑拣,或装入塑料袋中,同时放进标签并作好记录,封紧袋口,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分检工作。因时间关系不能立即进行分检工作的,应将样品放入冰箱(4℃)中,或把袋口打开,置于通风、凉爽处,以防止样品中底栖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突然死亡与昆虫的迅速羽化,造成数量上的损失。
用采泥器在采样点采得泥样后,应将泥样全部倒入大脚盆中,再经60目分样筛筛洗干净。依据上面方法进行后续工作。
人工基质法采集底栖动物,取出采样器后,迅速放置到桶中,将其中石块取出并用河水清洗干净后丢弃或回收重用。桶中的生物样品和杂质经60目分样筛筛洗干净。
大型底栖动物,经洗净污泥后,在野外即可进行分样,在室内即可按大类群分别进行称重与数量的记录。与泥沙、腐屑等混在一起的小型动物,如水蚯蚓、昆虫幼虫等,则需在室内进行仔细的分样过程。应将洗净的样品置入解剖盘中,加入清水,利用尖嘴镊、吸管、毛笔、放大镜等工具进行工作,挑选出各类动物,分别放入标本瓶中,直到采集到的标本全部检完为止,并加入固定液。在标本瓶外贴上标签,瓶内也放入一标签,其内容与塑料袋内的标签一致,最后将瓶盖紧保存。
对于生物样品很多的样点,可以采取亚样取样法。把白磁盘分成6cm×6cm的方格,然后随机取3个方格,挑取其中的底栖动物,并保证所有底栖动物数量约为300个(±10%),如少于300,需再随机选取一个格,挑出其中的底栖动物。如超过需对挑出来的样品重新进行亚样选取。
所有样品使用10%的福尔马林液中固定保存。保存液的体积应为所固定动物体积的10倍以上,否则应在2-3天后更换一次。
三、栖栖动物?
自然界生物共栖是指两种不同物种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较多,一方受益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生物共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有的是暂时生活在一起。共栖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即两个物种长期在一起,逐渐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进化过程。动物共栖现象:
1、獾子和貉子共栖;
2、燕千鸟和鳄鱼;
3、犀牛鸟和犀牛的共栖;
4、文鸟和野蜂共栖;
5、百舌鸟与金黄鼠的共栖;
6、野山羊与火鸡;
7、海葵和玻璃虾共栖;
8、鱼儿和清洁虾;
9、益蚁与蚁栖树;鼯鼠与金钗石斛;
10、小丑鱼与海葵共栖;
11、海葵和寄居蟹共栖;
12、水牛与白鹭共栖;
13、褐背地鸦与老鼠或兔子共栖;
14、海鳝与隆头鱼共栖;
15、隐鱼与海参共栖。
四、底栖藻类?
底栖藻
底栖藻是栖息在海底的藻类,它们在退潮时能适应暂时的干旱和冬季暂时的“冰冻”等环境,只要海水一涨潮,它们便又开始正常的生长发育,底栖藻的颜色鲜艳美丽,有绿色、褐色和红色。
分类
绿藻类、褐藻类和红藻类
底栖藻大部分是肉眼能看见的多细胞海藻。小的种类成体只有几厘米长,如丝藻;最长的可达200米~300米,如巨藻。底栖藻的形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带子,如海带;有的像绳子,如绳藻;有的是片状,如石莼、紫菜;有的像树枝状,如马尾藻。
底栖藻的藻体有的只有一层很薄的细胞,如礁膜;有的有两层细胞,如石莼;有的中空呈管状,如浒苔;还有的藻体可分为外皮层、皮层和髓部,如海带、马尾藻。
底栖藻的颜色鲜艳美丽,有绿色、褐色和红色。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颜色,把海藻分为三大类:绿藻类、褐藻类和红藻类。
底栖藻垫(benthic algae,periphyton)是指生长于浸没在水中的基质上的藻类的统称,根据附着基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附植的(epiphytic)藻类、附泥的(epipelic)藻类、附石的(peilithic)藻类的群落,简言之,是一类附着于水草、沿岸、水底或其它各种基质上的藻类。
五、底栖藻读音?
底:di三声
栖:xi一声
藻:zao三声
六、五栖动物?
动物有:蛇、马、羊、猴、鸡、狗、猪。 五候九伯,泛指天下诸侯。出处。《左传.僖公四年》 诸侯,指接受天子册封的诸侯的封国(“国"同“郡"行政地位)。广义上指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 龙,为天子的象征。 动物界没有排名次,只有十二生肖有排名。十二生肖中“龙”排在第五位,“五候九伯"即“天下诸侯”接受天子(龙)的册封,排位理应在“龙"后面。十二生肖排名在“龙"后面的依次为:蛇、马、羊、猴、鸡、狗、猪。
七、两栖动物和三栖动物区别?
两栖动物是指: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熟的个体可以在陆地上生存的生物。再者,两栖生物都是变态生物,也就是说幼体与成熟个体发育时具备不同的形态,其实两栖动物不仅形态不同,连身体器官都不同,比如:青蛙幼体通过腮部呼吸,而成年后的个体使用肺部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其实两栖动物属于比较低级的动物,属于从水生到陆生的中间形态,这是因为在陆地生存的动物为了后代的安全,要么通过胎生,将后代孕育,要么通过羊卵膜的方式,将后代孵化,这样都可以避免后代被别的生物所吞噬。
如果说“三栖”的话,第三“栖”就是指空中了。什么样的动物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还可以在空中生活?或者说什么样的动物的某个生活史阶段可以在空中度过?评论中有人说一些水鸟是水陆空三栖,很显然,这部分人错误地将可以飞理解为栖,这显然是不对的。至于有哪种动物的某个生活史需要再空中完成,只能说目前看起来还是不可想象的,毕竟一种动物可以长时间飞行保持在空中以及从空中获取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水等资源简直是不可能的……无论怎么说,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三栖动物。
八、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包括哪些类群?
现在一般把动物界分为十门包括 原生动物门 多孔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有: 尾索,头索,脊索,脊椎动物四个亚门.除脊椎动物亚门外其它的便都是无脊椎动物
九、从两栖动物到两栖两栖动物:暴蝾螈的进化历程
暴蝾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两栖动物,它的进化历程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这种奇特的两栖动物究竟是从何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进化过程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有趣的问题。
两栖动物的起源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群,它们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四足脊椎动物。根据化石证据,最早的两栖动物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前的泥盆纪,当时它们还是一些原始的鱼类型动物。这些最早的两栖动物逐渐适应了陆地生活,并发展出了四肢和肺等特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栖动物。
暴蝾螈的进化历程
暴蝾螈属于两栖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它们是两栖两栖动物的代表。这意味着它们不仅能在水中生活,还能在陆地上活动。暴蝾螈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当时它们的祖先还是一些原始的两栖动物。
通过长期的适应和进化,暴蝾螈逐渐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特征,如体型巨大、四肢发达、尾巴扁平等,这些都使它们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自如活动。同时,它们还保留了一些两栖动物的特点,如能呼吸肺和皮肤,以及具有变态发育的生活史。
暴蝾螈的生态地位
作为两栖两栖动物,暴蝾螈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能在水中捕食,又能在陆地上活动,是水陆两栖环境的关键物种。同时,它们也是许多食肉动物的重要猎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总的来说,暴蝾螈的进化历程反映了两栖动物从水生向陆生的适应过程,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不仅能了解两栖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还能深入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更好地了解暴蝾螈这种独特的两栖两栖动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十、底栖鱼怎么喂食?
可以适当为下沉型饲料来喂养他们。底栖鱼一般不会浮上水面吃颗粒饲料喂养时应当注意鱼儿的食物选择。大部分人认为底栖鱼就是“清道夫”会清理掉鱼缸中的鱼屎以及褐藻。底栖鱼需求,特别添加高含量维他命。植物蛋白萃取物,兼顾成长。健康。抗紧迫。扬色及强化骨骼,长期喂食可解决饲养不易的问题,适合所有底栖性鱼类及虾蟹。喂食方法:每日2至3次,每次以5分钟内吃完为完为。保证成份:粗蛋白质48%、粗脂肪8%、粗纤维质3%、水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