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因素的识别要考虑哪些因素?
全面识别组织的环境因素,准确评价重要环境因素是建立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根据ISO14001标准中4.3.1环境因素这一条款的要求,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注以下几方面考虑:
1. 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产生于组织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包括原材料的选用、原材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也包括产品的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2. 识别环境因素应包括可控制和施加影响的可控制的是指组织自身可以管理、改变、处理、处置的环境因素;可施加影响的指组织不能通过行政管理或其他技术手段等改变的某些环境因素,这类环境因素多属于与组织关系较密切的相关方,可通过某种利益关系对相关方施加影响,间接实现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或管理。
3. 识别环境因素应注重考虑不同的状态、时态与类型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六种类型: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识别环境因素须动员各部门、各层次的员工共同参与,全面考虑组织的产品、材料、生产、工艺、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对识别和评价出的重大环境因素进行控制与管理,是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二、人类生物学因素 有哪些?
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衰老和个人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和健康状况等)。其中,遗传因素是一个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
20世纪初,人们称引起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为生物性致病因素。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现已查明除了明确的遗传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亦包含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性对这些疾病来说是促发因素而不是限定因素。发育畸形、寿命长短也不排斥有遗传方面的原因,同属生物性致病因素范围。
三、危险识别评价考虑因素?
危险源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四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四、环境因素识别步骤及方法?
环境因素识别是指识别可能影响某个特定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包括物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环境因素识别是制定环境因素管理计划的基础,其目的是在组织内部制定环境因素管理计划,并确定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以下是环境因素识别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确定环境因素:确定哪些因素对产品、服务或企业产生了影响。可以通过市场研究、竞争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来确定这些因素。
2. 分析环境因素:对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数据收集等方式进行分析。
3. 识别关键环境因素:识别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专家意见、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识别。
4. 制定环境因素管理计划:根据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制定环境因素管理计划。该计划应该包括如何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环境因素,以及如何制定和实施环境因素管理策略。
5. 实施环境因素管理计划:根据环境因素管理计划,实施环境因素管理。可以通过培训员工、制定规章制度、设定目标等方式来确保环境因素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
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包括:
1. 焦点小组讨论:通过焦点小组讨论,了解客户、员工和利益相关者对产品、服务或企业的看法和期望。
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客户、员工和利益相关者对产品、服务或企业的看法和期望。
3. 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产品、服务或企业的表现和趋势,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机会。
4. 专家意见:请专家对产品、服务或企业进行评估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了解产品、服务或企业的问题和机会。
5. 竞争分析:通过竞争分析,了解产品、服务或企业竞争对手的表现和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
五、欧洲气候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欧洲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度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各地距海不远。
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增湿。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
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
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统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中热量、水汽等输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有行星风系、季风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人们平常讲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行星风系。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强烈,水汽易于凝结,降水丰富;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汽盛行,水汽不易凝结,雨水稀少;在信风带气流从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水汽不易凝结,一般少雨。
但在大陆东岸,信风从海上吹来,降水机会较多;在大陆西岸,信风从内陆吹来,降水就少。
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水汽充沛,降水丰富,越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减少;大陆东岸,西风从内陆吹来,降水较少。
一般说来,上升气流和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和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就少。
因此,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尤其是降水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
加之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的移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
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
海洋与陆地表面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说来,在海洋或近海的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降水比较丰富,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
因此,在相同的纬度,处于同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的地区,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气候特征也不同。
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
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
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因此,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
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
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因含有大量的热能,对流经的沿海地区,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水温低于周围海面,对所流经的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
因而在气温上,洋流可以调节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在盛行气流的作用下,使同纬度大陆东西岸气温显著不同,破坏了气温纬度地带性的分布。
六、什么是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放射线(紫外线、红外线等),温度,压强,湿度等化学因素包扩PH值,周边环境存在的物质等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动物、植物等区别在于:物理因素一般多为自然存在的,包括气象条件、噪音、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相关物质,一般具有腐蚀性。生物因素一般指能引起其他生物病变或物体发生改变的生物体。
七、怎样分清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一、海陆因素:
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大陆性气候,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季风气候,指两地距离海洋的远近程度不同,体现在东西方向上,如我国的东部和西部;
二、地形因素:
同一纬度,我国青藏高原是特殊的高原山地气候,而东部平原地区是季风气候。体现在两地的南北位置差异上,如北京和海南;
三、纬度因素:
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和极地附近的寒带气候,一般指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如盆地、高原、迎风坡、背风坡等。
扩展资料
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气候带。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
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是第一级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第二级阶梯为界。
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中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阶梯。这种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
八、生态环境、生态因素、自然因素、环境因素?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这一解释对构成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具体的交代, 即光、热、水、土、气、动植物, 以及这些自然要素与人类长期共处所产生的各种依存关系。可以认为“生态环境”具有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含义,与一般环境更不同的是,它具有了生态学的理念,表示从生态学角度看问题。对生态环境一词的提法目前依然存在分歧。2)一、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2.类型: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水,湿度和温度等。1.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2.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3.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三、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均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2.种间关系 (1)种间互助:互利共生(如地衣) (2)种间斗争:寄生(如人与蛔虫)竞争(如大小草履虫)捕食(狼与兔)对立(虫子与小苗) 四、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1.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市同时共同其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孤立。2.分析某种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时,既要分析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 3.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他们共同沟沉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4)关于自然因素,对某一不同事物或事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而某一不同事物或事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各不同,而包括范围泛泛~ 5)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6)环境因素是指某一个物种的活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其中包括时间和空间因素。
九、识别风险需要关注的内部因素?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一下因素:
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5.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
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十、人脸识别算法的关键因素?
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基于模板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
1.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是最早、最传统的方法,通常需要和其他算法结合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2. 基于模板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相关匹配的方法、特征脸方法、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奇异值分解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动态连接匹配方法等。
3. 基于模型的方法则有基于隐马尔柯夫模型,主动形状模型和主动外观模型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