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道德经和道德经区别?

一、道德经和道德经区别? 都是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打错字了呀。 二、马王堆道德经和道德经区别? 老子所著的五千言是在其归隐之前所写的,这时候周王室已经开始崩盘,在

一、道德经和道德经区别?

都是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打错字了呀。

二、马王堆道德经和道德经区别?

老子所著的五千言是在其归隐之前所写的,这时候周王室已经开始崩盘,在经历了五百年的春秋战国之后,又过了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到了今天。但今天的道德经却有数以百计的版本,我们本已经无处知晓哪一个更接近原始的老子五千言了。

好在马王堆出土了两本帛书的五千言,这是目前我们出土地历史最早的老子五千言,也可以说这是最接近老子所著原本的道德经。两本略有差距,但好在文章主意倒也相同。

后代的道德经相比于帛书版的,除了一些生僻字的更换,还有一些因为避讳也替换了一些字。但这些倒也不是什么大的差别,其中也不乏对一些绝对东西的替换。

三、道德经和道德经内容区别?

一、时代不同1、《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2、《德道经》:《德道经》是近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二、来源不同1、《道德经》:《道德经》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2、《德道经》:《德道经》由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查证原貌,澄清流弊,恢复了《老子》“德经”为上“道经”为下的原旨,编纂翻译而成的书籍。

三、顺序不同1、《道德经》:《道德经》的顺序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2、《德道经》:《德道经》的顺序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四、诗经和道德经的区别?

1、取材不同:

《诗经》取材于社会生活的质朴写实文学。周代北方文学的代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文学总集之祖、诗歌总集之祖),最早的韵文。

《道德经》,是集老子一生思想所作,内部逻辑关系严谨,哲学思考力极强,不求人人看懂。

2、形式不同:

《诗经》以“四言”为主,多叠字叠句。凡305篇。诗经有“六义”:风、雅、颂是为内容;赋、比、兴是为作法。

3、创作者不同: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诗经》是孔子编订的,而老子据说是孔子的老师。

五、道德经和史记的区别?

  道德经是春秋末期老子的一部哲学著作,史记是汉朝司马迁的纪传体。

  传统的态度是,《史记》写得对,老子跟孔子大约同时代,老子的《道德经》是春秋时代的古文献,和《论语》同样久远。另外一种态度则是历史研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首先是研判司马迁提供的史料的可信度。大概可以认为,一个史家所掌握的史料,距离他的时代越近、和他自己越有可能有关系的就越可信。根据这个标准来判断,最接近司马迁时代的是《史记》记录的担任过胶西王太傅的李解。如果李解是李耳的八世孙,倒推回去,用一代三十年正常的时间来算,李耳的年代应该是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也就是战国的中后期。这个推算刚好可以配合上《老子》(《道德经》)文本中所展示的证据。

六、《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

不请自来。《易经》即《周易》,儒家经典。《道德经》,道家经典。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注意到今日头条不少人甚至学者专家国学大师,常把《易经》与《道德经》混为一谈。混为一谈的,主要是《道德经》的“道”与托名孔子《易传》的“太极”。

《道德经》有“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经》卦辞爻辞无“阴阳”。

是《易传》论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易传》的“阴阳”不同于《道德经》的阴阳。

《道德经》的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每一个物都分阴阳。

《易传》的阴阳,两个物之间分阴阳:“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易传》的物,两个两个的生:“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经》的物,一个一个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的“道”,远高于《易传》的“太极”,且“太极”是儒家借用道家庄子的,马王堆帛书《易》传无“太极”,而是“大恒”,即为证据。

《庄子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太极图,是明代道教画的,不是《易经》也不是《易传》的。

七、马王堆道德经和道德经含义区别?

《道德经》有帛书版和敦煌版,帛书版里面虚词比较多,超过了五千字,敦煌版不足五千字。

马王堆出土的就是帛书版《道德经》。

八、道德经和道德经什么区别?

道德经有很多版本的。不同版本由于断句的关系会出现很多歧义。

九、道德经婴儿和赤子的区别?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在婴儿时期生命力是最旺盛的。道家老子认为在“出生,入死”的一生中要进入“无死地”的境地,这种境地不会被猛兽与刀兵伤害,而健康的新生儿是“无死地”的。

老子言:“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赤子”即是婴儿。这个“德”可不是仁义道德,而是自然之德、自然的品质。在《韩非子解老》中释“德”为“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身全”是神守于内,“得身”其实就是婴儿。韩非子秉承了老子本义,只是显得狭隘了,因为“德”是自然之道的显现,是自然的体现,除去“得身”之外还有其他“德”。

按照老子文的描述,“赤子”不会被毒虫毒蛇蛰咬,不会被猛禽猛兽扑杀。这其中有成人父母对婴儿的呵护因素。“赤子”精气充足,号哭不会岔气,反而增加肺活量,增加活力。呼吸气息调和顺畅与肺有关,肺的活动与胸隔膜相联,而与心脏、意念无关。所以不能用主观意念来使气,诸如人的社会观念(涉及到物质利益、礼节、信仰不同等)冲突使人生气、发怒、记恨、撒泼耍混等等,都是“心使气”。“心使气曰强(音jiang四声)”,这对身心健康是很不好的,不只气大伤肝,还会造成烦闷、抑郁、躁狂、报复、破坏等负面的阴暗心理。

十、清静经和道德经的区别?

《道德经》和《清静经》都是道家的经典,前者5千字,后者约5百字,二者都是讲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经》中没说清楚的道,《清静经》中说清楚了,对比综合来读,更好理解。

我对比看过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和现在通读的版本,几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断句不同。有的学者说,断句不同,整个意思都变了。其实不然,对于一个高手来说,即使对方换了马甲,还是可以知道其本意。只有执着表面词字的人,才会死磕在一个点上。所以现在通常的《道德经》版本,可以大方阅读。

1、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无形、无情、无名。

《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这断话,有些人读来,觉得玄之又玄,半知半懂。《清静经》则对“道”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这样一对比,就比较好理解了,大道呈现出来的3个特质是:无形、无情、无名。

2、所谓得道,其实无所得。

《清静经》曰:“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意思是说,名义上说得了道,其实什么都没得。为了教化众生,才给一个名字,称之为“道”。所谓得道,其实无所得。能悟到这点的人,可以传圣道。言下之意,如果没悟到,则不能传道,传的也不是圣道。所以孟子说,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3、天道无情,人道有情。

《道德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很多人没理解这句话,加上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更加感到迷惑。

《清净经》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这个“不仁”和“无情”是表达一样的意思,说天道是没有感情色彩的,运行万物的生灭;而人道,人心,是有感情色情的,人心喜欢团聚,喜欢生,讨厌离散,厌恶死。圣人的心,是道心,所以圣人不仁,任由人悲欢离合,不去干涉,圣人无为。

圣人有为的话,就像一个拳头击打在跷跷板的一端,圣人用力弘扬神圣,那么必然激起跷跷板另一端的大盗,阴阳大战,不得休矣。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不过庄子这句话,欠缺严谨,准确地说:圣人不以圣人自居,则圣人不用死,大盗也可以消停。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4、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道德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清静经》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上士闻道,马上勤奋地付之实践,无争;中士闻道,似懂非懂;下士闻道,大声嘲笑别人,产生争执,所以下士好争。

把《道德经》和《清静经》结合起来阅读,可以互补,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故作此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