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
教育方针: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课程标准:
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二、广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广西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年 级 课 时 合 计 周 课 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1—6年级7—9年级九年课时课 程
三、义务教育五育课程标准?
五育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是蔡元培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
新时期的五育指的是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小学海洋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海洋教育课程不是必修的国家课程。所以没有具体的课程标准。但国家对于海洋教育还是很重视的。所以出台过有关的指导纲要。
五、2021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六、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一、盲校课程标准特点
1、彰显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如在英语学科中,突出盲校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增加了“盲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根据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进一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注重补偿视觉缺陷,开发潜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内容。
2、在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突出盲校课程的特殊性。为了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盲校课程标准的编制采用与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同样的体系。在理清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制定盲校课程目标、标准并提出实施建议。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盲校课程的特殊性。
3.基础性课程和康复性课程相结合,注重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如何使一个有着特殊性的学生能够顺利达到与普通学生一样的教学目标?特殊教育就是要通过一些特殊设计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康复性课程就是一些特殊设计的课程,如综合性康复课程中包括了视觉康复、感觉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还有定向行走、社会适应、信息技术等。
二、盲校课程标准实施
1、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育人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标准的育人功能,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和审美等综合素质,塑造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健全人格。
2、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研究视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视觉缺陷补偿,创造性地设计适合视障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3、坚持医教结合,走专业化的教育和康复道路。建立医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医生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开展对学生的诊断评估,根据科学的诊断评估,共同研讨课程设置和课堂方式的调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康复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通过以上喵小妹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聋校课程标准,你是否也对他们有了一点了解呢?每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这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相信会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希望他们也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帮助。
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学习地理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什么节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0?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9节)
数学(5节)
体育(4节)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2节)
语文【包括作文】(8节)
十、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1.设计理念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动、社会活动的动商能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精准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原则和基本内涵,开展以“新时代、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导向,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为抓手,在技能学习和劳动实践中磨炼学生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引导其成长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2. 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劳动创造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本课程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勤工助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1)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劳动课程是基于学生专业及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为驱动,通过学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开展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职业实际,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等动商能力。
(2)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
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实践自觉为依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参考标准,以各专业的岗位职责为依据设置能力目标,同时围绕岗位职责的完成设定相应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综合劳动素养及职业素养。在实践的内容选取上,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3)基于各专业特点、因地制宜组织教学。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校可以安排闲置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也作为其他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医学专业可以结合“三下乡”、“社区医疗”活动开展校外实践。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