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率区别?
TFP即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
一是效率的改善;
二是技术进步;
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和技术进步的程度。
二、生产率计算?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三、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生产率的区别?
1、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全要素指整体企业的全面运营元素;生产要素只有指生产上如工人、材料、生产规范的元素,两者存在区别;
3、全要素生产率,也被称为总要素生产率,是指不包括资本和劳动力输入,其他所有影响产出的要素,它的特色是能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据说明经济增长的因素。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四、资源生产率名词?
资源产出率 是指单位数量的资源(自然资源)创造的产值(产出),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又称资源生产率。一般而言,投入同等数量的资源获得的产出越高,资源产出率就越高。
五、生产率如何提高?
1、投资
投资在最合适的设备和技术上,能有效提高生产率。新设备和技术是最有效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之一,比如精益生产项目的引进,比如适应流水线生产的小型设备的购买。企业在设备的选用上应该充分考虑生产实际,选择最合适的,而非最新最贵的。
2、消除瓶颈
生产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生产率往往是由瓶颈生产率决定的。提高任何非瓶颈生产率不能提高系统整体的生产率,瓶颈生产率的提高才能提高整体的生产率。只有瓶颈的产出率和所有向其输入的产出率之和相等时,系统才是最具效率的。
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实行源头质量控制,它要求必须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如果出现错误,就马上停止该工序的生产。一线员工不仅仅是生产者,同时也充当质量监督者的角色。由于员工只是注意该部分,容易发现质量问题,有利于反量的提高。
印包企业在生产包装盒时,如果印刷时质量就不合格,一线员工没有把不合格印张及时抽出,由于印张检查比较困难,很可能检查不出来。交货后,在客户使用时被检查出,影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六、什么是生产率?
生产率一般指单位设备(如一台机床或一条自动生产线)或设备的单位容量(如高炉的每立方米容积),在单位时间(如一小时、一昼夜)内出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如果指每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则称为劳动生产率,它是衡量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和工人劳动的积极性的指标之一。
由于所考察的生产要素或测定方法的不同,生产率可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
1.按生产要素的种类分类。单独考察某一种生产要素,用其投入量作为生产率公式的分母,所得到的生产率称为该要素生产率。举例如下:
(1)劳动生产率:用劳动消耗量作为总投入计算的生产率,如多少元/(人·年),多少台/(人·年);
(2)资本生产率:用折旧费或者固定资产面值作为总投入计算的生产率;
(3)原材料生产率:以投入原材料量作为总投入计算的生产率,如多少元/吨(钢材);
(4)能源生产率:以投入能源量作为总投人计算的生产率,如多少元/度(电)。
2.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分类。根据所考察的生产要素数量多少,生产率可分为以下几种。
(1)单要素生产率:只考虑一种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生产率,即产出量与这种资源投入量之比。可以看出,前面所述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和能源生产率均属于单要素生产率。
(2)多要素生产率:考虑多种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生产率,即产出量与多种资源投入量之比。
(3)总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考虑全部资源投入所计算出的生产率,即产出量与全部资源投入量之比。
3.按测定方式分类。在进行生产率测定时,我们不仅要测定现期生产率水平,而且将现期生产率同历史上最好水平或某一特定时期生产率水平进行比较,以考察生产率是否提高,变动趋势如何。于是,又将生产率分为静态生产率和动态生产率指数。
(1)静态生产率:某一给定时期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也就是一个测定时期的生产率绝对水平。
(2)动态生产率:一个时期(测定期)的静态生产率与以前某个时期(基准期)静态生产率的比值即称为动态生产率指数。动态生产率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变化。指数大于1,表示与基准期相比,现期生产率提高了;指数小于1,表示与基准期相比,现期生产率降低了。
七、体积生产率定义?
体积生产率是指冷热气体之间平均温差为1℃时,在1h内每立方米热风炉中的传热量。
该数值越大,说明热风炉占地面积或所占空间越小。
气体阻力损失通过合理设计,保证烟气和空气流动通畅,减少通风设备的动力消耗。
尽量减少180°拐弯,因它的局部阻力系数至少为2。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在增加对流传热系数时,速度的增加应适当。热风温度高,阻力增大。
换热系数换热系数是换热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换热系数高,热效率也高。
换热系数应考虑金属壁面热阻、烟气侧热阻、空气侧热阻、烟尘热阻。不能盲目减少热阻,必须分析空气侧和烟气侧谁的热阻大,哪个大减少哪个较有效。
设置肋片可增加传热面积,哪边的热阻大,肋片设在哪边。应合理考虑肋片形式、肋片间距、肋片高度。
八、生产率指数公式?
生产率=(产出数量*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直接人工数)*100%
九、有效生产率,公式?
OEE= 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
其中,时间开动率 = 开动时间/负荷时间
而,负荷时间 = 日历工作时间-计划停机时间
开动时间 = 负荷时间 – 故障停机时间 – 设备调整初始化时间
性能开动率 = 净开动率×速度开动率
而,净开动率 = 加工数量×实际加工周期/开动时间
速度开动率 = 理论加工周期/实际加工周期
合格品率 = 合格品数量/ 加工数量
十、船舶生产率公式?
1. 是存在的。2. 是通过计算船舶的产量与生产时间之比来衡量船舶生产的效率。具体公式为:船舶生产率 = 船舶产量 / 生产时间。 船舶产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的船舶数量,生产时间指的是完成这些船舶生产所需的时间。 船舶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船舶产量的多少和生产时间的短长。3. 的应用可以帮助船舶制造企业评估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益。同时,通过对船舶生产率的分析,可以找出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