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二、伦理道德的概念?
企业伦理道德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规则、道德行动的总和。企业伦理道德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与员工间的劳资伦理道德;
二是企业与客户间的客户伦理道德;
三是企业与同业间的竞争伦理道德;
四是企业与股东间的股东伦理道德;
五是企业与社会间的社会伦理道德;
六是企业与政府间的政商伦理道德。
三、伦理道德研究意义?
伦理、道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用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范,依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但是,它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确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伦理道德的作用是明显的。是人际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用于调节人们之间关系到一系列规则,它是一种社会秩序,是为人处事到底线。
四、伦理道德包括什么?
伦理道德
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简述
“伦理”或“道德”之谓(Ethics or Morality),在中文与西文中均可作两个层面上的解释,即:内在的价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为规范。而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实际碰撞中,由于“至简、至圆”、“阴助教化”的本土传统之引导,这两个层面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就其总体情况而言,行为规范意义上的 “伦理化”或者“道德化”始终是汉语基督教的主要路向。这种“单向度”的阐释框架,使“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所应当包含的伦理资源之间,常常存有一定程度的错位。不解决这一问题,基督教伦理便无法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实现其潜在的可能性。
伦理道德是一种规范
尧新瑜在《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作者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五、香港伦理道德电影
香港伦理道德电影是华语电影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类电影通常涉及道德、伦理等社会价值观念,并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演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讨论。香港伦理道德电影在中国电影界有着独特的地位,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和好评。
历史背景
香港伦理道德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香港电影产业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相继涌现,电影创作的主题也趋于多样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香港伦理道德电影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这类电影大胆突破了当时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敢于直面社会的现实问题,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诡异性。他们以鲜明的画面语言和激烈的情节表现手法,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道德和伦理的边界在现实中常常是模糊和相互交错的。
电影特点
香港伦理道德电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创新的表现手法。无论是探讨人际关系的喜剧片,还是审视社会乱象的剧情片,都能发现导演们独到的创作视角。
这类电影往往以饱满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描写为特点,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道德选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被迫重新审视自我、审视社会,从而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深思。
影响与评价
香港伦理道德电影不仅在电影创作上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类电影的存在引起了社会对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使得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然而,正因为其涉及的敏感话题和对道德边界的挑战,香港伦理道德电影也经常受到争议和批评。一些观众认为这类电影过于大胆和露骨,甚至违背了传统的伦理观念。然而,也有许多观众认为这类电影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呈现,可以促使观众思考和讨论对于伦理和道德的理解和认知。
经典作品推荐
- 《重庆森林》: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和情感的细腻描写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 《无间道》:这部香港警匪片由刘伟强和麦兆辉联合执导,以其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复杂的道德选择而成为经典。
- 《一一》:导演杨德昌的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家庭和人生的反思而受到广泛好评。
香港伦理道德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对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与反思。它们通过电影的形式带给观众更深入的感悟和思考。
六、伦理道德责任的含义?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七、儒家伦理道德是什么?
“仁”是孔子提出的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验原则。
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
《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意义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
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表宏观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与天地同步、协调、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国古有“以人(仁)为本”、“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意指的就是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八、伦理道德什么意思?
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念,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层面。
在社会层面,伦理道德体现为人们的行为和言语应该符合公序良俗、法律法规以及文明礼仪;在文化层面,伦理道德体现为对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信仰等的尊重和传承;在个人层面,伦理道德则涉及到一个人的责任、良心和自我修养等方面。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维护社会公正、文明和谐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个有序、稳定的社会的必要条件。
同时,伦理道德也是个人自我提升和内心平衡的重要保障,它可以引导个人在道德、情感、思想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
总之,伦理道德是构建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和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指南。
九、伦理道德指的是什么?
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
“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十、什么是伦理道德情感?
伦理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
伦理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的真假、美丑、善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绪情感体验。
伦理道德情感按其内容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