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普一下中国的讲历史
科普一下中国的讲历史
中国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讲历史是中国学术界与大众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讲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文经传和史鉴文化,为后世的历史学家和讲述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灵感。
中国的讲历史注重以细、入微的方式述说历史,强调连贯性、真实性和客观性。讲历史要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根源、演变过程和影响,将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和社会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使听众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讲历史在中国的普及得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戏曲、民间故事、古老的文献和经典著作。这些文化元素成为了讲述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引发听众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中国戏曲的讲历史特点
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用于讲述历史故事。戏曲讲历史强调使用音乐、舞蹈和戏剧性的表演手法,将历史事件变成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戏曲表演的节奏快、动作夸张,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讲述历史故事的技巧也深受欢迎。
中国戏曲中的历史角色形象常常栩栩如生,通过服装、化妆和表演技巧来展现。演员的表演能力和表达力往往成为观众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受的重要因素。
戏曲讲历史不仅展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实,还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戏曲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和智慧,使历史故事融入到当代观众的生活中。
民间故事的讲历史传统
民间故事作为中国讲历史的另一重要形式,不仅在娱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人们传递了许多历史知识。民间故事通常以故事讲述者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使历史知识在口碑传言中得以流传和传承。
中国的讲故事传统非常丰富多样,还存在各种口头表达和俚语。这些表达方式在讲述历史时经常被使用,为历史故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魅力。
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通常生动活泼,讲述者以幽默、夸张或对比的手法吸引听众,使历史事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精彩描述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历史的好奇心和需求。
古籍文献对讲历史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古籍文献对讲历史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众多的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编年体史书、古文经传、经史子集等。
这些古籍文献成为古代历史学家和讲述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历史视角。通过对古籍文献的研读和解读,历史学家能够深入挖掘历史真相,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古籍文献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讲历史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借鉴和引用,延续了古代文化传统的精神和智慧。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培养和弘扬国家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的讲历史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民间故事和古籍文献无不在讲述历史实践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讲历史,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培育和发展国家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代数几何讲什么的,谁来介绍一下历史发展?
Dieudonne把代数几何学的历史分为七个时期:
前史(prehistory,Ca.400BC-1630A.D),
探索阶段(Exploration,1630-1795),
射影几何的黄金时代(1795-1850),
Riemann(黎曼)和双有理几何的时代(1850- 1866),
发展和混乱时期(1866-1920),
涌现新结构和新思想的时期(1920-1950),
最后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代数几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层(sheaf)和概型(Scheme)的时代(1950-)。
代数几何学的对象原来是欧氏平面中的代数曲线,即由多项式P(x,y)=0定义的轨迹,比如最简单的平面代数曲线——直线和圆,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在研究圆锥曲线和一些简单的三次,四次代数曲线了。承前述可以看出,研究代数方程组的公共零点集离不开坐标表示,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还得从Descartes(笛卡尔)和Fermat(费马)创立几何图形的坐标表示开始说起,但这已经是17世纪的事情了。解析几何学对于代数曲线和曲面已经有相当完整的结果了,从Newton(牛顿)开始已着手对三次代数曲线进行分类,共得出72类。
从这时起,分类问题便成为代数几何中的重要问题了,这些问题成为大量研究工作的推动力。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对三次的或四次的代数曲线进行的分类过于繁复,从而推动了解析几何学向代数几何学的过度,也就是在更加粗糙的水平上进行分类和进行一般的理论研究。
18世纪,AG(代表代数几何,以下类同)的基本问题是代数曲线或代数曲面的相交问题,相当于代数方程组中的消元问题,这个时期得到的基本成果是Bezout定理(贝竹定理):
设X,Y是P^2中两支不同的曲线,次数分别为d和e,令X#Y={P_1, P_2,......P_s}是它们的交点, 在每个点处的相交数分别记为 I(X,Y;P_j), 则
∑I(X,Y;P_j)=de。
随着19世纪射影几何学的兴起,开始用射影几何方法来研究代数曲线,其中引进了无穷远点及虚点和用齐次多项式及射影坐标P (X_0,X_1,X_2)=0来表示代数曲线,并且允许出现复坐标,1834年,德国数学家普吕克尔得出关于平面曲线的普吕克尔公式,这个公式把平面代数曲线的代数特征和几何特征联系起来了,如次数和拐点数等,特别是由此证明了一般三次代数曲线(即椭圆曲线)皆有9个拐点,1839年,他还发现四次曲线有28条二重切线,其中至多8条是实的。
上面就是前三个阶段代数几何学的一个概貌。
三、简述一下中国的服饰发展历史?
近代是从1984年鸦片战争后开始的,1984年当时还是清朝。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
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
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 ,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
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 ,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
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
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 ,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②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四、谁能介绍一下湖州的发展历史?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湖州远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5500年),已有人类聚居。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名“菰城”(以泽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 公元266年(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 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 明、清时,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至1983年曾几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 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五、求几本关于讲欧美经济(金融)发展历史的书?
推荐《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 是对经济史的回顾和介绍,尤其是西方的,还有很多图表和史料
六、讲历史的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一首经典的主题歌,由杨
洪基演唱。这首歌曲以滚滚长江东逝水为背
景,表达了人们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歌曲
旋律优美,歌词深情,让人仿佛置身于长江
之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壮丽。这首歌
曲也成为了许多人喜欢的经典之一,被广泛
传唱和演绎。
七、讲美国的历史应该怎么讲?
美国历史很短,需要从美洲淘金热开始讲起
八、纳米技术发展的准确说法?
纳米技术的发展准确说法有很多,因为纳米技术包含的范围很广,但从整体来看,纳米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如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等,为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 纳米材料的发展: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例如高强度、高导电性、高吸附性和生物相容性等。这些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纳米器件的研制:利用纳米材料制造的纳米器件在电子、光学、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纳米晶体管、纳米线太阳能电池、纳米传感器等。
4. 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技术与生物学的交叉领域,旨在通过纳米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的问题,如疾病诊断、治疗和生物传感器等。
5. 纳米技术的产业化:随着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纳米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如纳米涂料、纳米催化剂、纳米药物等。
总之,纳米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交叉的领域。未来,纳米技术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九、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微纳米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各个领域展现着巨大的潜力。要了解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必须从其起源和发展阶段开始探究。
起源阶段
微纳米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首次提出了“在微观尺度上操纵原子和分子”的想法。随后,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家本多八郎提出了“微小机器人”的概念,这被认为是微纳米技术发展的重要契机。
发展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微纳米技术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IBM实验室成功地将30个铁原子排列成了一个IBM的LOGO图案,这被视为微纳米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此后,各国纷纷加大对微纳米技术的研究投入,推动了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应用领域
微纳米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医学领域,微纳米技术被用于药物的传递和疾病的诊断,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率和诊断准确性;在材料领域,微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得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极大改善,例如超疏水材料和超疏油材料等的涌现;在电子领域,微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产品更加小型化、高效化,为电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
展望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微纳米技术在未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微纳米技术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融合,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的跨界融合将会推动微纳米技术走向更深层次的应用;同时,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将与微纳米技术相结合,共同开拓出更多的应用领域。未来,微纳米技术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十、芯片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
芯片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
芯片纳米技术是当今信息领域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其在信息存储、处理和传输方面的突破性应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芯片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理论探索与初步实践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纳米技术来改进芯片的性能。虽然当时的技术限制了他们的实验,但一些重要的理论基础被奠定了下来。通过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缩小材料尺寸可能会带来新的特性和应用。
在这一时期,实验室中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纳米级材料的合成和表征上。科学家们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为之后的芯片应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叶:技术进步与产业化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需要,芯片纳米技术开始逐渐走向实际应用。新的制备技术和设备的出现使得纳米级芯片材料的制备变得更加可行。
同时,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推动芯片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级芯片材料的研究和生产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应用拓展与跨学科合作
进入近现代,芯片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涵盖了电子、通信、医疗等多个领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跨界合作,纳米技术被应用于更多领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对于芯片行业而言,纳米技术的引入使得芯片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小型化的芯片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内完成更多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性能。
未来展望: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芯片纳米技术仍将是信息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推动,我们有理由相信,纳米技术将会为信息行业带来更多惊喜和突破。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纳米技术在环境和健康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芯片纳米技术才能持续发挥其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