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使用最长最精确的历史?
不是历史是历法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人的共同努力,到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春天,一部新的历法终于订制成功。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赐名“授时历”。然后,正式颁发了根据《授时历》推算出来的下一年的日历。《授时历》以365天为一年,与现行世界通用的公历相同,从元朝到明朝这部历法一直被延用了364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精确、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
二、纳米技术如何使用?
1. 纳米技术的使用步骤:
纳米技术的使用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a. 设计阶段: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中,首先需要进行设计和计划。根据特定需求和目标,确定所需的功能和性能。这包括确定材料的特性,尺寸和形状以及所需的制造方法。
b. 制备阶段:纳米技术的制备通常包括自下而上的方法,即通过组装和构建原子和分子来创建所需的结构。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技术、物理蒸发沉积、分子束外延和化学气相沉积等。
c. 分析和表征阶段: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中,分析和表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用于评估所制备的纳米结构的性质、特性和质量。各种分析和表征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拉曼光谱等,可用于研究纳米粒子的形貌、尺寸、结构和化学成分。
2. 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
纳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向:
a. 医学领域: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药物传递系统、癌症治疗、生物传感器、病原体检测等。通过利用纳米尺度的粒子和材料,可以提高药物的传递效率、增强药物的选择性和靶向性。
b. 能源领域:纳米技术在能源产业中的应用涉及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储能设备等。纳米结构的材料可以改善能源转换效率、增强储存容量,并提供更强的功能性。
c. 环境保护: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等。纳米颗粒和纳米材料被用于去除有害物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3. 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尽管纳米技术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但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其中包括:
a. 安全性: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使得其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的毒性和健康影响。因此,在应用纳米技术时需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生态毒理学研究。
b. 环境影响:纳米颗粒可能通过输送到环境中产生不良影响。纳米颗粒的释放、传输和生物累积过程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确保纳米技术的应用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风险。
c. 法规监管:由于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规和监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确保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监管和道德问题的规范化是纳米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中国古代早期历史?
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历史是什么有记载最早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历史是共和元年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事情。
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该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6年),周厉王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
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烽火戏诸侯。
幽王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掳走褒姒。
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扩展资料:
1、中国《初中历史课本》明确指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2、“共和”的来历。
公元前841年,西周的统治者周厉王推行暴政,国都中的平民和中小贵族不堪忍受,起来反抗,将周厉王赶出都城。
当时的执政者,一种说法是诸侯“共伯和”执政,所以取人名简称,称为“共和”;另一种说法是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稍微再准确些,周定公和召穆公,即召虎),所以取“共同执政”的含义,称“共和”。
3、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我国历史记载的所有事件,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每个君主在位的时间长短,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续起来。
4、公元前841年前,我国的历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有相当年份的历史事件记载是空白,因此传统上不把这些历史记载作为可信的证据。20世纪末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
四、中国古代水文历史?
从有史以来到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水文,水文萌芽和发展较早,但后期受到封建制度制约,发展则不快;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水文,开始进行水文观测、水情传递、水文资料整编和水文分析计算,但发展非常有限,并且极不稳定。
大禹治水据史料记载,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经过调查研究,认识了水势,采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成功。说明当时已经懂得了治水必须先知水,并且已经有了初步的水文调查意识。
五、中国古代完整历史?
1.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4.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
5.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6.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7.辽朝(907年—1125年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
8.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国号是大金,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9.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0.明朝(1368年[1] ―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1.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六、中国古代烧碱历史?
中国自1917年开始引进的现代制碱技术有索尔维法,电解法两种,分别制取纯碱和烧碱;抗战期间,以侯德榜为主的我国制碱技术专家又成功研究了侯氏碱法,并于1964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这三种制碱技术在中国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仍是化工界制碱的主要.
七、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一、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
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二、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三、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四、背水一战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五、负荆请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八、中国古代历史范围?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史包括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原始社会阶段从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元谋人所处时代开始,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前夕结束;奴隶社会阶段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开始,到春秋末结束;封建社会阶段从战国初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结束。
九、中国古代的历史?
黄帝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十、中国古代芒硝历史?
芒硝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原名“芒硝”。今多用《医学启源》所载之“芒硝”。
雷曰:“朴硝中炼出,形似麦芒者,号曰芒硝”。《别录》谓:“芒硝生于朴硝。”马志曰:“以暖水淋朴硝,取汁炼之,令减半,投于盆中,经宿乃有细芒生,故谓之芒硝也。”李时珍较详细描述了消的品种、产状和炼制方法:“消有三品:川硝……盐硝……土硝。皆生于斥卤之地,彼人刮扫煎汁,经宿结成。状如末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故《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滓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萝卜倾入盆中,经宿则结成白消,如冰如蜡,故俗称为盆消。……上面生细芒如锋,《别录》所谓芒硝是也。”上述均说明了芒硝是由朴硝加工精制而成的。
朴硝是粗制品,与现今一致。《中国药典》历版仅收载芒硝一名。有人对芒硝的常量与微量成分进行了测试研究。
形态:芒硝单体呈短柱状;集合体呈针状、粒状、皮壳状。无色或白色,有时常带浅黄等色。透明。玻璃样光泽。硬度1.5~2,密度1.48g/cm3。
产状:芒硝形成于含有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饱和溶液的盐湖中。当温度低于33℃时即从饱和溶液中结晶而出,如温度高于33℃时则形成无水芒硝。
产地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陕西,河北产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