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米技术有哪些在未来
纳米技术有哪些在未来
纳米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技术,其应用潜力巨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热门话题。未来,纳米技术将在各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本文将探讨纳米技术在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
医疗领域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纳米技术能够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诊断疾病,并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纳米颗粒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可以帮助药物更快速、更精准地到达患处,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癌症治疗等领域,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环境保护
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纳米技术,我们可以开发出更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帮助净化水源。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净化空气和土壤,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平衡。
能源领域
在能源领域,纳米技术也有着巨大潜力。通过纳米技术,我们可以研发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储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传统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领域,纳米技术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纳米技术可以帮助改善电子设备的性能,开发出更小、更快、更节能的芯片。这将推动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的发展,提升信息传输速度和处理效率。
材料科学
在材料科学领域,纳米技术将带来革命性的突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以用于开发出更轻、更坚固、更耐用的材料。这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军事安全
纳米技术在军事领域也有着重要作用。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开发智能材料,提高军事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新型武器,提升国防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总的来说,纳米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医疗、环境、能源、信息、材料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2008年我国在航天事业有哪些成就?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在近地轨道飞行期间,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同时执行了释放伴飞小卫星的任务。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航天事业有哪些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丰硕成果。
(一)航天运输系统
2011年以来,截至2016年11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86次发射任务,将100多个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97.67%,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高密度发射能力持续增强。中国最大运载能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成功首飞,实现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从3.35米到5米的跨越,大幅提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运载能力,低轨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高轨运载能力达到14吨级,成为中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标志。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研制,应用该型发动机的“长征六号”“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实现首飞,“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型谱进一步完善。
(二)人造地球卫星
1.对地观测卫星。“风云”“海洋”“资源”“高分”“遥感”“天绘”等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进一步完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形成极轨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静止卫星“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海洋二号”卫星实现对海面高度、海浪和海面风场等海洋动力参数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综合观测。“资源一号”02C星成功发射、“资源三号”01、02立体测绘卫星实现双星组网和业务化运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全面推进,“高分二号”卫星实现亚米级光学遥感探测,“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分辨率达到1米,“高分四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C星投入运行。采用星箭一体化设计的“快舟一号”“快舟二号”成功发射,提升了空间应急响应能力。“吉林一号”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商业运营。
2.通信广播卫星。全面推进固定通信、移动通信、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建设。“亚太”“中星”等系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固定业务卫星通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覆盖中国国土及全球重点地区。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成功发射。建成由三颗“天链一号”卫星组成的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星地激光链路高速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东方红五号”超大型通信卫星平台研制进展顺利。
3.导航卫星。北斗二号系统全面建成,完成1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组网,正式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北斗全球系统建设正在顺利推进。
4.新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实践九号”系列卫星等技术试验卫星,为新技术验证提供了重要手段。
(三)载人航天
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先后成功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实施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取得圆满成功。2016年9月和10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形成组合体并稳定运行,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突破掌握了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目前,中国已突破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等载人航天领域重大技术。
(四)深空探测
2012年12月,“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实施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完成月球表面巡视探测。2014年11月,月球探测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
通过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的实施,获取了高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和虹湾区域高清晰影像,开展了月球形貌、月球结构构造、月面物质成分、月表环境和近月空间环境等研究以及月基天文观测等。
(五)航天发射场
2016年6月,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航天发射任务,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开展酒泉、太原、西昌三个发射场适应性改造,基本形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航天发射场布局,能够满足载人飞船、空间站核心舱、深空探测器以及各类卫星的发射需求。
(六)航天测控
“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系列实现全球组网运行,“远望七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功首航,深空测控站建成使用,中国航天测控布局不断优化,形成陆海天基一体、功能多样、规模适度的航天测控网,航天器飞行控制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圆满完成“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以及地球轨道卫星等为代表的各项航天测控任务。
(七)空间应用
1.对地观测卫星应用。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体系不断完善,应用领域深化拓展,应用水平日益提升,应用效益持续提高。陆地、海洋、大气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基本实现统筹建设与运行,形成高低轨道相结合、国内外合理布局的卫星数据地面接收能力;统筹建设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多层次网络相结合的数据分发体系,数据处理、存档、分发、服务和定量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行业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建成18个行业和2个区域应用示范系统,设立26个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行业、区域、公众服务等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通信广播卫星应用。通信卫星测控站、信关站、上行站、标校场等地面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一定规模、能够满足相关业务需要的卫星通信网和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网,卫星通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卫星应急通信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提供重要支撑。
3.导航卫星应用。北斗系统服务精度和可靠性大幅提高,构建形成自主可控、完整成熟的北斗产业链以及北斗产业保障、应用推进和创新三大体系,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孕育发展,为大众生活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通过航天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和转化应用,为国民经济相关行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支撑和带动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发展。
(八)空间科学
1.空间科学卫星。成功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实践十号”、量子科学实验等空间科学卫星,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2.空间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利用空间科学卫星、“嫦娥”探测器、“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等,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研究,深化了空间微重力和强辐射条件下生物生长、材料制备等机理的认识,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3.空间环境探测与预报。利用空间科学卫星、“神舟”系列飞船等,积累空间环境主要参数及其效应数据,为航天器安全运行提供空间环境监测与预报服务。
(九)空间碎片
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减缓及防护技术体系逐步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健全。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实现业务化运行,为在轨航天器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防护设计技术取得突破,开展航天器空间碎片防护工程应用;全面实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末级钝化,对废弃航天器采取有效离轨处置措施,切实保护空间环境。
四、纳米技术在食物有哪些应用?
有提高食物抗菌性: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提取出具有一定生理活性功能的分子物质,以分子的形式加人到饮料、酒、罐头等食品中,且采用纳米技术制得的食品包装具有更强的力学和热性能
五、纳米技术有哪些在我们身边?
答:1.衣 :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虽然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消除静电现象。
2.食: 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
六、有哪些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在材料和制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与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
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重量更轻、硬度更强、寿命更长、维修费更低、设计更方便。
利用纳米材料还可以制作出特定性质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制作出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
七、纳米技术有哪些?
1、机器人:根据分子生物学原理,以纳米机器人为原型进行设计和制造,使其能够在纳米空间中工作。它们也被称为分子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一个热点。
2、防水材料:2014年8月4日,澳大利亚用新发明的面料制作了一件开创性的T恤。无论人们如何浸泡,T恤都能保持良好的防水性能。
3、纳米肥皂: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肥皂可以充分溶解于液体,可以有效分解衣服污渍,洗衣更靓丽。
4、纳米手术刀:纳米手术刀的特点就是小,可以减小创伤面积,减少出血风险。
5、涂料:德国一研究所以纳米硅基陶瓷制成的特种不污染耐磨透明涂料,涂在玻璃、塑料等物体上,具有防污、防尘、耐刮、耐磨、防火等功能。
八、戚发轫在航天事业上有哪些功绩?
在主持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做出贡献。
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
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仅使中国卫星可靠性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了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
在主持“神舟”号飞船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九、航天事业有关的名人有哪些?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以下是部分名人介绍: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翟志刚:中国航天英雄,是神舟七号和十三号航天员,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也是中国航天员的特级航天员。他曾执行我国首次飞天使命,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公民。费俊龙: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被评为空军特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邓清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张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司令部空战射击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这些名人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哪些?
1.细胞分离用纳米技术进行细胞分离在医疗临床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
2.细胞内部染色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和骨骼内组织的敏感程度和亲和力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将纳米金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制成多种纳米金-抗体复合物。
3.纳米技术解决了传统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药物纳米控制系统,作为药物运载系统,在精确医疗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