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恐龙的资料100字左右?
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二、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100
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100
纳米技术简介
纳米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科技领域,它利用原子尺度的物质来创造新的材料和设备。在纳米尺度上,材料的性能和特性有着惊人的变化,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和应用机会。
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
纳米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包括但不限于医药、材料科学、能源和环境保护。在医药领域,纳米技术可用于靶向药物传输和疾病诊断;在材料科学领域,纳米材料展示了优越的力学性能和光学特性;能源领域则可以利用纳米技术改进储能和发电设备;环保方面,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水处理和污染控制。
纳米技术的挑战与风险
尽管纳米技术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其也存在着挑战和风险。其中之一是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如何确保纳米粒子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纳米技术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也备受关注,例如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考量。
纳米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为人类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科学家们将继续探索纳米世界的奥秘,创造出更多创新的应用,推动纳米技术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三、纳米技术的资料100字
纳米技术的资料100字
纳米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备受瞩目的前沿技术之一,它利用最小单位的纳米级尺度进行研究和应用。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许多领域,包括医药、电子、材料等。纳米技术将物质的特性推向极致,使得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先进和高效的产品和应用。
在医药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可以更精准地送达到病灶,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了副作用。在电子领域,纳米技术推动了芯片的微型化和性能的提升,使得电子产品更加轻薄便携且功能强大。
纳米技术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安全性、环境影响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对于未来,纳米技术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我们期待看到纳米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改变和进步。
四、蜗牛的资料和特点100字左右?
笨重的外壳, 保护着柔弱的身躯; 小心翼翼的触角, 探寻着前进的方向; 一步一个脚印, 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蜗牛,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全身是褐色的,粗一看,像一块不起眼的小土粒,头上有两对灵活的触角,犹如两只明亮的眼睛。
五、海南岛的资料(100字左右)?
海南岛一般指海南 海南,简称“琼”,省会海口,位于中国最南端。
全省下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2014年末常住人口903.48万人。海南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海南省是中国国土面积(含海域)第一大省
六、纳米技术的资料?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 原子 、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1]。
纳米科学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它是动态科学(动态力学)、现代科学(混沌物理、智能量子、 量子力学 、 介观物理 、 分子生物学 )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 扫描隧道显微镜 技术、 核分析技术 )结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例如: 纳米物理学 、 纳米生物学 、 纳米化学 、 纳米电子学 、 纳米加工技术 和纳米计量学等。
七、端午节资料100字左右?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
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
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
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
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八、世界遗产名录的资料100字左右?
中国之《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14年6月):
1.武陵源;
2.武当山古建筑群;
3.开平碉楼;
4.承德避暑山庄;
5.龙门石窟;
6.殷墟;
7.“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8.泰山;
9.曲阜孔府、孔庙、孔林;
10.平遥古城;
11.云冈石窟;
12.五台山;
13.苏州园林;
14.庐山;
15.三清山;
16.杭州西湖;
17.天山;
18.丽江古城;
19.三江并流;
20.澄江化石地;
21.哈尼梯田;
22.武夷山;
23.福建土楼;
24.高句丽遗址;
25.黄山;
26.西递-宏村古村落群;
27.九寨沟;
28.黄龙;
29.峨眉山-乐山大佛;
30.青城山-都江堰;
31.四川大熊猫自然栖息地;
32.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33.莫高窟;
34.秦始皇陵兵马俑;
35.元上都遗址;
36.天坛;
3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8.颐和园;
39.大足石刻;
40.澳门历史城区;
41.长城 ;
42.明清皇宫;
43.明清皇家陵寝;
44.中国南方喀斯特;
45.中国丹霞;
46.中国大运河;
47.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九、关于水城威尼斯的资料100字左右?
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似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人们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
十、关于端午节的资料100字左右?
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