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圆珠笔尖我国能生产吗?

一、圆珠笔尖我国能生产吗? 中国作为全球钢铁第一生产大国,终于补上了无法生产圆珠笔笔尖钢的缺憾。 1月11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官网称,历时5年攻关

一、圆珠笔尖我国能生产吗?

中国作为全球钢铁第一生产大国,终于补上了无法生产圆珠笔笔尖钢的缺憾。

1月11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官网称,历时5年攻关,太钢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材料成功应用于国内知名制笔厂家,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与进口产品水平相当。

太钢上市公司太钢不锈(000825)董秘办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对于笔尖钢的研发,太钢有自己的技术中心、研发团队,‘十二五’期间已经开始研发了,前期已经做出来了,只是和进口笔尖钢相比性能不太稳定。”该工作人员称,“太钢不锈已具备批量炼(笔尖)钢的能力,并且和进口笔尖钢相比基本没有差异。”

受益于笔尖钢研发成功,太钢不锈自1月9日以来,短短3个交易日股价涨幅已达27.36%。

二、圆珠笔笔尖中国能造吗?

中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而核心材料却高度依赖进口。特别是笔头的球座体,无论设备还是材料一直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手中。2017年太钢集团宣布,经5年研发,终于生产出笔尖专用钢材。圆珠笔能安上"中国笔头"了!

圆珠笔头东西虽然小却也代表尖端技术。中国制造,小部件,大智慧。

三、圆珠笔尖是什么做的?

一种圆珠笔的笔尖结构,主要是以高精密度的塑胶制线圈状弹簧装置于笔尖的笔珠与笔尖末端的固定块间,该弹簧前端设有柱塞体,其与笔尖的内壁可密合或形成间隙,利用书写时施力时笔珠,推动柱塞体,可开启墨水流到笔珠位置的通道,而未施压力于笔珠时,柱塞体因弹簧的推力而关闭墨水的流出通道,能达成确实防止圆珠笔尖内墨水外漏、逆流、干燥阻塞等现象为其目的。

四、圆珠笔笔尖小钢珠原理?

圆珠笔是一种常见的书写工具,其笔尖包含一个小钢珠。圆珠笔的小钢珠原理如下:

1. 转动机制:圆珠笔的笔尖内部有一个带凹槽的小钢珠,该小钢珠内置在转轴(feed)中,并能自由转动。

2. 墨水供给:圆珠笔中有一种特殊的水性墨水,墨水被存储在笔杆(barrel)内的耗墨管(reservoir)中。转动笔尖末端的旋钮或拧芯,可以增加或减少墨水流量至小钢珠区域。

3. 写字过程:当使用者将圆珠笔平放在纸上并施加轻微的压力时,小钢珠被推出,墨水从耗墨管中流出,并沿着小钢珠表面形成一层液膜。

4. 摩擦力传递:当使用者在纸上滑动圆珠笔时,纸与小钢珠之间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会使小钢珠转动,并将墨水从耗墨管中带入小钢珠的凹槽中。

5. 墨水释放: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小钢珠的凹槽内形成的液膜会被推出,涂抹在纸上。墨水涂抹在纸上形成线条,完成了书写过程。

圆珠笔的小钢珠原理使得墨水能够顺畅地在纸上流动,并且可以调节墨水的供给量。这种原理使得圆珠笔具备流畅书写、不易漏墨和干燥的特点。

五、圆珠笔尖的钢珠是怎么放进去的?

上图比较好说明

出处:

http://www.ekouhou.net/disp-fterm-2C350HA08.html

上面的图不是最早圆珠笔专利里的,但是原理一样,方法大致如下:

  1. 先从两头将空心管切削成上图无球时的样子(之后会形成一个安放笔尖的“基座”出来)
  2. 再将笔头(chip)嵌入这个基座
  3. 最后,在空心管的外缘做一次“旋转向内挤压”的工序(就像做一圈倒角),使笔尖固定成既不脱落也不内陷的状态

这里还有以zebra工厂取材的制造全过程录像(大概第4分钟开始有笔尖的加工介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45GTzAjtw

ps: @王大发 的图里那种给笔管四周压孔的工艺较古老,那个孔的作用也是为了形成“基座”好固定住笔尖不内陷。

(不能小看这点东西,相信大家都有过以前国产的圆珠笔笔尖掉出来的经历,原因就在非基座设计的笔管以及加工精度的低下)

——————————————————————————————

此外,还有一种工艺是下图的两端压缩法,特点是不事先将笔尖切削好,而是利用笔管和模具的球形空档压缩成形,在生产小批量或特殊用途的笔会用到,主流还是上面介绍的做好笔尖然后压入的办法。

出处:ボールペンのペン先部分(チップ)について /【ボールペン工房キリタ】筆記具ギフトの工場直販

六、太钢圆珠笔尖现在谁在用?

中国公知圈里曾经流传过一个传说:中国虽强,但是连圆珠笔芯也造不出来,只有瑞士和日本能造,可见中国工业是多么的落后。

中国小粉红圈里也流传着一个传说:由于公知们一直宣扬中国造不出圆珠笔芯,后来被总理看到了,给钢铁行业开了一个会,要求大家攻克圆珠笔芯的关键技术,于是太钢一咬牙,炼了一炉圆珠笔芯用的钢,用强大的产量直接把瑞士和日本公司挤跨了。

这些陈年老梗总会有一些脑筋不那么灵活的人,依据自己的立场,没事讲出来秀一下优越。然而在2022年的今天,竟然还有人来拿这个梗说事,而且还偷偷地把主角从瑞士换成了瑞典。因此,笔者觉得自己该写一篇文章,以正视听。

首先,圆珠笔芯是一个很小的市场,这个正常人都能理解。中国每年的圆珠笔尖只需要一千多吨的钢材。而且圆珠笔是一个利润很低的东西。所以中国没什么人造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们还是造根溯源,以正视听。

先来看看圆珠笔这个东西。商品化的圆珠笔最早诞生于1943年的匈牙利,由记者拉迪斯洛·比洛和他的兄弟,化学家奥尔格生产,并且申请了专利。

1945年,美国人米尔顿·雷诺推出了新型圆珠笔,很好用,但是比较贵,售价在10美元左右。同年,法国人马塞尔·比希研制了新的制造流程,成功推出了廉价的圆珠笔,很快圆珠笔价格就降到了10美分以下。

1948年,上海丰华圆珠笔厂生产了中国第一支圆珠笔。

由此可见,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很早就生产出了圆珠笔,而且圆珠笔可以说从1945年以后,就没有成为过利润率很高的产品。有限的市场和利润无疑让商家们对此缺乏兴趣。所以最终只有几家企业制造其中的圆珠笔芯,是可以理解的。

再来看看中国相关产业的情况,稍微懂点机械加工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化钨加工国和出口国,不仅可以生产圆珠笔用碳化钨,就是乡镇企业,也能生产包括不锈钢钢珠、碳化钨球珠和陶瓷球珠在内的几乎所有规格的圆珠笔球珠。因此,完全不存在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尖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尖这个舆论的出现呢?这恐怕要从2011年3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课题申请指南开始说起。

那么我们先来说说科技部课题申请指南是个怎么回事。每年国家都会准备一批科技发展的经费给到各个口,例如说科技部、发改委、装备发展部等等。这些单位,就会邀请一些业内有名望的专家一起提(yan)交(jiu)指(fen)南(qian),然后将这些指南发布出来,各种想从国家要经费的单位就会按照这些指南写论证报告来申报。通常各位大佬所在单位都会分到一部分经费。开玩笑呢,不然不是白写指南了。

这些指南一定很神圣,很高科技呢?并不一定,这些指南更大程度上代表了各门各派的利益。甚至很多写指南的专家,根本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但是很会当官。笔者当年还见到过一个神奇的指南:利用因果论武器打击敌军的关键技术研究。

所以这些指南代表科学研究方向肯定是有一些,但是代表各门派利益的可能性更大。无须神化这些指南。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指南里要求研发的东西是啥,三个技术:

一个墨水关键技术、一个笔头材料及装备、一个笔头和墨水匹配技术和新型笔头研发。看到这里,是不是大家还得惊呼?神马?中国连墨水都造不出来?

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课题,很明确,实现圆珠笔用墨水的国产化。

第二个课题,实现笔头制造材料(就是被广泛宣传的圆珠笔尖了)和制造设备的国产化。

第三个课题,你能说它不是用来凑数的么。。。。。。

再看看研究时限和经费

嗯,时限很明确,三年,六千万。所以13年中验,15年总验。2011年到2015年,这就是所谓攻关了五年的由来。事实上,这种项目承研单位事很多,很可能这种项目就是几个年轻人临到验收了弄出来交账的。毕竟这种项目课题,验收了之后真正能用的,其实没有几个,典型的如著名的汉芯事件。

所以这就是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完全没人炒作中国生产不出墨水。虽然这其实是一个课题里出来的东西。

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愤怒?想知道这六千万都被谁分了吧。答案是:20多家单位。包括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大学、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温州天骄笔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纳诺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温州大学的中国轻工业制笔材料重点实验室在其网站上表示:

看吧,30余项课题到账了一千多万,平均每个课题30多万,这个国家级的课题应该比较大,也就是个百八十万吧。

所以这个课题,本质上就是制笔行业协会为了协会自身的利益,带领二十余家会员集体向国家要点经费过日子的事情而已。分到太钢能有多少钱?

最后再说太钢的产能,据说目前太钢一共只有一炉制造圆珠笔尖,一炉60吨,而中国每年消耗1000多吨,烧一炉的时间,个把小时,咱就算一天烧一炉,200个工作日吧,1200吨。妥妥的产能过剩。

那么,这个宣传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尖的舆论从哪来的呢?这就要问会煽情的记者们了。2015年11月22日,央视财经频道的《圆珠笔挑战高端制造》把这个事煽情了一遍,然后山西卫视和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也相继报道了太钢集团研发圆珠笔尖的消息。

报道原文如下:

里面很明确地写了,牵头单位是贝发集团、晨光集团和上海纳诺微科技。太钢只不过是从他们那里分包了一小点课题而已。估计在太钢的科研生产任务里,零头都算不上。

至于为神马记者偏爱圆珠笔尖这个事?我个人觉得,原因可能是就这个东西,他们听得懂。

七、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

1.笔尖有颗很小的珠子.在使用时它会滚动.加上笔芯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就将笔水压出来了~ 2.由于重力的作用和大气压强的作用圆珠笔油会自上向下流到笔尖。

如果圆珠笔芯后端的小孔被堵死,致死笔芯无油空间压强减小,油也不会向下流。

同样,没有重力,油也无法向下流。

八、圆珠笔笔尖的规格型号?

答: 规格型号的答案因厂家而异,通常以笔尖的粗细来表示。

一般的圆珠笔常用规格型号有0.38mm、0.5mm、0.7mm和1.0mm,其中0.5mm较为常见。

圆珠笔笔尖的规格型号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表示笔尖的粗细。

粗细不同的笔尖在书写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0.38mm的笔尖书写细致,0.7mm的笔尖则更加热门且适用范围更广,粗细较大的述说也更加清楚,并且不容易断墨。

九、圆珠笔笔尖的结构是什么呢?

一种圆珠笔的笔尖结构,主要是以高精密度的塑胶制线圈状弹簧装置于笔尖的笔珠与笔尖末端的固定块间,该弹簧前端设有柱塞体,其与笔尖的内壁可密合或形成间隙,利用书写时施力时笔珠,推动柱塞体,可开启墨水流到笔珠位置的通道,而未施压力于笔珠时,柱塞体因弹簧的推力而关闭墨水的流出通道,能达成确实防止圆珠笔尖内墨水外漏、逆流、干燥阻塞等现象为其目的。

十、如何评价中国成功研制圆珠笔笔头「笔尖钢」?

很久以前,有些公知喜欢在网络上写小作文。

今天说这个产品中国造不出来,只能外国造,明天说那个产品中国造不出来,只能外国造。

比方说圆珠笔头上的那个小钢珠,需要的炼钢技术非常尖端,中国就造不出来,只能花大价钱进口。

比如说高铁上用的特种螺母,力学性能非常优异,中国也造不出来,只能花大价钱进口。

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小作文让人看着实在是太郁闷了,这么简单的东西中国都造不出来,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想驳斥这些小作文造谣吧,偏偏别人说的还都是真的,这些东西中国真的造不出来,整篇小作文没有一个字是假的。

笔尖钢最出名,是因为这东西做的圆珠笔最常见,也被人认为技术含量最低,所以最出名而已,并不是说当初的小作文只写了笔尖钢一个。

而笔尖钢的技术指标看起来也确实非常吓人。

这东西,是圆珠笔芯上的一颗小小的钢珠。

虽然看起来只是个钢珠,但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4个微米,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到0.4毫米。

小钢珠的旁边,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得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任何一个小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

如果精度不够,那么钢珠和笔尖的间隙就会要么太大要么太小。

如果间隙过小,墨水便不能顺滑流出;若间隙过大,则会导致漏墨。

总之,圆珠笔芯上的小钢珠,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厉害的东西,加工精度非常高。

笔尖钢的性能要求在进行如此精度的加工时,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

而这样的东西我们确实造不出来,国产的钢没办法造这种圆珠。

因此,小作文把中国说的一无是处。

你能造氢弹,你能造洲际导弹,你能送飞船上天,你能造航母,但你连个圆珠笔芯都造不了,你和外国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贵族的优雅和高贵,都体现在不起眼的细节方面,小作文大概就这个意思。

关于笔尖钢的小作文传播时间久了之后,被总理看到了。

2016年初,在一个关于钢铁产能过剩的研讨会议上,总理用圆珠笔芯举了个例子,大概意思是说为什么我们国家钢铁产能过剩,结果连圆珠笔芯的特种钢材都造不出来。

虽然只是举了个例子,但在会议后,这事不知道被谁说出来了,于是瞬间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一时间,相关报道铺天盖地,把曾经的圆珠笔小作文推上了高潮,还把那些中国造不出来XXX的小作文全部翻出来重新读了一遍。

“连圆珠笔尖都造不了,中国离世界制造强国有多远?”,类似的标题铺天盖地。

本来吧,这只是会议上随口举的例子,但被大量媒体这么一报道,这事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这个笔尖钢,必须造出来,否则感觉都没办法对国民交代了。

涉及民族荣誉,涉及中国崛起,总理也发言了,全国媒体也都报道了。

这笔尖钢要是造不出来,像话吗?

爆火全网了之后,不是政治任务也成政治任务了。

几个月之后,笔尖钢就造出来了。。。

2017年1月,中国太钢成功研发出了圆珠笔笔头所用的特种不锈钢,新华社对此做了专门报道。经制笔企业实验室近千次的极限测试,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当。

成功研发圆珠笔专用的笔尖钢,被当成了一个很大的事,不仅做了专门报道,央视还过来拍摄了专门的纪录片,太钢还设置了专门的展台,把这个事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

这玩意好像也不难啊,全国媒体集中报道说这玩意很难造也没多久,结果嗖嗖嗖的就研发出来了。

不是说这东西高精尖吗,不是说这东西只有瑞士日本能造吗,怎么这么快就搞出来了?

其实吧,圆珠笔笔头这东西看似高精尖,但实际上并不是高精尖,中国不造并不是因为造不出来,而是懒得造。

当然,我们首先要承认圆珠笔的笔尖钢确实是一种特种钢,是要技术的,一般人炼不出来,中国以前也确实没有这种炼钢技术。

但我们没有这种炼钢技术,不代表我们研究不出来,而是我们没有研究的必要而已。

一个圆珠笔笔头上的圆珠才多重?最多10毫克。

看似吨钢单价很贵,但总共才需要多少钢?总共才能卖多少钱?

央视报道的材料中也说了,中国每年造圆珠笔380亿只,总共用了1000多吨笔尖钢。

如果每年能卖1000吨,听起来也不少啊。

你觉得1000吨很多,那是因为你是普通人。

中国一年的钢产量接近11亿吨,平时从钢厂提货都是以万吨为单位的。

1000吨?1000吨是个什么玩意?

对钢厂而言,1000吨还不够塞牙缝。

当圆珠笔的笔尖钢成为政治任务后,太钢进行了研发,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终于摸清了笔尖钢的炼钢技术。

这个研发费到底多少没人报道,但肯定不是个小数。

但研发费还不算什么。

你在实验室炼出了合格的钢材,不代表你能低成本的在工厂炼出来。

太钢为了这个笔尖钢,专门改了一条生产线,把所有的设备和流程按笔尖钢的炼制流程进行调整。

你知道一条生产线意味着什么吗?

需要投多少钱这个就先不谈了,每条生产线都很贵这个是常识,但最关键的是生产线只要启动,你就不能停。

不存在说你炼半个月笔尖钢就把生产线改成炼其他钢,过一段时间再改回来这种事,生产线是不可能改来改去的,每改一次都代价巨大。

不能随便改生产线,也不能随便停生产线。

钢炉每熄火一次,点火费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当钢炉停转,整个炉子彻底冷却后,想重新加热到可以炼钢的千度高温,需要耗费的燃料是很多很多的。

所以,生产线上的钢炉只要启动,就不能停,必须要持续的炼钢,这样才能做到最低的生产成本。

太钢最小的钢炉,一炉能炼60吨钢。。。

这条笔尖钢的生产线启动后,就这么60吨60吨的对外出钢。

而中国每年辛辛苦苦造了380亿只圆珠笔,只需要1000吨笔尖钢。

要么停生产线,要么扩大销量,要么就炼一堆笔尖钢扔仓库吃灰。

太钢最希望的,自然是扩大销量。

瑞士和日本的笔尖钢售价12万人民币/吨,畅销全球。

为了抢市场,太钢咔嚓一声就把价格打到了5~6万元/吨。

不是太钢不想谋取暴利,而是瑞士和日本的企业耕耘这个市场半个世纪,绝大多数企业用惯了他们的产品,你不降出一个恐怖的价格,没人愿意买太钢的货,而生产线那边的笔尖钢已经在仓库吃很久的灰了。

品质相当的东西,太钢一口气把价格砸下来一半,那自然就能打开市场了。

生产线终于可以继续运转了,不需要停炉,也不需要把产品放仓库吃灰了

这价格卖,太钢赚不到什么钱,但好歹没怎么亏钱,至少算是把政治任务完成了。

但瑞士和日本的企业就惨了,直接被逼的快破产了。

笔尖钢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全世界就几家小公司在搞,他们是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

他们的创始人当初进这个领域时,竞争压力是很小的,然后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不断的用利润去逐步研发新技术,从而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让一般的小企业进不来。

但这种所谓的技术壁垒,对于大企业而言根本不值一提,并不是什么坚不可摧的技术屏障,想研发就能研发的出来。

但对大企业而言,这种小领域市场规模太小,小到无法入眼,没必要去关注。

而且大企业如果要从头搞研发,新购置生产线,综合成本绝对是要比买隐形冠军的成品要高的。

所以,考虑这种种原因,大企业就对这种小领域的隐形冠军视而不见了。

太钢这种玩法,摆明了就是宁可亏钱也要研发出来,然后还非要维持一条生产线的运转。

让中国人都能用上中国自己的圆珠笔钢珠,这属于政治任务,不属于常规商业行为。

还有那个高铁上的螺母,全世界都在用哈德洛克公司的产品,中国自己造不出来。

知道为啥造不出来么?

因为这个螺母的市场,全世界的年销售额总共加起来就1.3亿人民币。

工业领域就几个点的净利率,这个螺母就算夸张点,我给他按20%净利率算,一年也就2600万人民币的利润。

所以,哈德洛克公司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公司,员工总数不足100人,这几十个人什么都不干,就给全世界所有人造特种螺母。

哈德洛克公司的特种螺母满足了全世界的需求,但这个领域实在太小太小,小到垄断全世界也就只能养活几十个员工而已。

这个螺母虽然性能很好,中国暂时造不出来,但不代表中国没能力研发出来,只是真的没啥大公司愿意单独立个项目去和哈德洛克公司在这个小领域里血拼,而小企业又拼不过。

这种小领域就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很多小领域都是如此,所以才养活了很多隐形冠军。

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的企业,比如说义乌某家公司的吸管。

全世界的吸管都从义乌这家公司进货,他们家拥有全世界2/3的吸管专利,主导发布了全球的吸管行业标准,每天生产1亿7000万根吸管,是全球吸管领域的绝对隐形冠军。

吸管这种简单的东西,被这家义乌工厂活生生的做成了高科技。

是其他国家造不出吸管吗?

并不是,而是义乌的这家工厂把成本压到了极致,压到其他人觉得造吸管无利可图了,于是就放弃了在吸管方面的生产和研发。

小公司看着这个领域眼馋,但没能力杀进来,也没有啥大公司有兴趣和义务这家工厂在吸管领域血拼。

欧美很多小公司,都是靠这些夹缝中的小领域市场活着,他们专精于一种产品,把这个产品做到极致,以此在大公司的碾压中活下去。

整个欧美日,除了巨无霸大公司,剩下的都是这样的小公司。

要么体量天下无敌,要么就有自己一技之长,专精于一道,不然你凭什么开公司?

欧美,尤其是日本那边,把这种迷你小公司专精于一道的行为,称之为“工匠精神”。

其实不是这些小公司喜欢当工匠天天研究一个东西,而是他们只能靠这个活下去,其他领域他们做不了,只有目前这个领域凭着当初创始人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才能勉强活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义务的那家吸管工厂,也是工匠精神。

他的创始人,可以称之为吸管仙人,只不过中国人不喜欢这么中二的宣传词而已。

但欧美日的这些各行业隐形冠军,却被中国的小作文大吹特吹,最后的结论都是中国体制不行,所以打不过这些隐形冠军。

圆珠笔芯事件不仅轰动中国,也轰动了外国。

太钢被形势所迫,硬着头皮开了笔尖钢的生产线,捏着鼻子造笔尖钢。

而瑞士和日本的笔尖钢隐形冠军,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没招谁没惹谁,祖传一家小公司,每年赚点生活费,怎么突然来一个这么大的巨无霸掀桌子。

悲惨的遭遇被曝光后,很多日本企业做出了对策,和中国公司合作的时候都千叮万嘱,不要宣传我们公司,不要夸我们的工艺。

想合作可以,但你不能宣传,否则我们公司拒绝和你合作。

这些小公司都是各领域的隐形冠军,他们只想默默赚点小钱,没兴趣掺和什么民族荣誉,也没兴趣成为什么国家技术制高点的旗手。

再来篇笔尖钢这样的小作文,自己不仅一毛钱赚不到,祖传的饭碗还有可能被砸掉。

对于中国的工业研发能力,我想很多人都小看了。

自从氢弹和洲际导弹技术研发成功后,我们就证明了全世界所有技术,就没有中国研发不出来的。

我们的工业体量和工业人口,已经达到了可以研发一切的地步,只是资源有限,研发有个先后顺序优先级而已。

中国工业体系实现了全覆盖,美国几乎没有办法在任何领域卡中国脖子。

特朗普用尽手段,也就找到了一个芯片来卡中国脖子而已,其他的领域都卡不住。

为什么芯片可以卡中国脖子?

不是中国研发不出来,而是芯片的更新换代速度太快。

没有任何人说中国研发不出来光刻机和芯片,哪怕是最悲观的技术专家都承认,芯片和光刻机这东西只要中国舍得砸钱,一定可以研发出来。

现在欧美最先进的芯片是5纳米,从今天开始算,只要中国持续砸钱研发,10年时间必定可以研发出5纳米,这个事实几乎没人否认。

他们认为中国没必要造芯片的理由,是等你研发出来了,欧美早就更新换代好几次了,你研发出来也是废品,卖不掉。

芯片领域2~3年就更新一代,这速度实在是太恐怖了。

可以说,芯片领域是先发优势最大的一个行业,所有行业里排第一,先发优势接近于无穷大。

10年之内中国肯定可以研发出5nm芯片,从光刻机到芯片制造一条龙全给你搞出来。这速度已经很快了,但还不够,因为也许3年后,欧美的3nm芯片就出来了,你只能跟着后面无穷尽的砸钱搞研发,始终无法收回成本。

这也是30年前中国放弃芯片行业的原因。

既然如此,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敢于在芯片领域搞技术攻关,把芯片研发当成一个政治任务来做?

因为芯片3年一代的好日子快过去了。

芯片行业的物理极限是3nm,小于这个数值光刻机就失效了。

这不仅仅是达到了工艺的极限,而是已经达到了目前人类物理学的理论极限。

就是说从理论上说,芯片的最高等级也只能是3nm,不可能到1nm。

因为当制程达到1nm时,就进入了微观世界,量子力学的领域,到时候隧穿效应将会生效,电子可以自由的穿透绝缘层,导致芯片失效。

因此人类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除非人类的理论物理出现了巨大的跨越式突破。

不是所有的人类科技都可以无穷无尽更新的。

比如说炼钢工艺,在100年前这就是高科技,各种特种钢技术日新月异,始终在更新换代。

但发展到一定程度,炼钢技术就停滞了,就无法再更新换代了,发展速度变得极为缓慢,先行者的先发优势就没那么大了。

一些看起来很高科技的笔尖钢技术,其实分分钟可以破解,因为他本身工艺更新的速度就非常慢。

一旦芯片更新换代的速度慢下来,被中国追上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笔尖钢是10年前的小作文,而芯片算是这三年的小作文。

这些小作文,你说究竟是卖国呢,还是爱国呢。

笔尖钢行业,已经进入了太钢纪年,耕耘半个世纪才积累出市场的西方公司掐死中国公知的心都有了。

而芯片,很快中国公司也会以吨为单位进行生产。

这生产线一旦启动,炉子没办法停啊。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迫于无奈,中国人炼了一炉笔尖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