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想象的特点有哪些?
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幼儿期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包括想象力在内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想象力是指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对这些表象加工改造,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儿童的想象力在幼儿期最为活跃,几乎贯穿在幼儿期的各种活动中。
扩展资料: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情绪发育、知觉发育、思维方式、记忆方式等等各方面都带有时间色彩。
2~3岁的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在是最惹人喜爱的了。2岁的孩子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他那带着奶气的语言虽然极为简单,却标志着极为重要的掌握人类交际工具的新里程。到了2岁,他能自如地运用言语表示请求、愿望、意见等。
在这一时期,孩子在想象中会直接再现他们经验中的所见所闻,他们不受拘束地把想象的内容都表达出来。他们所说的内容在大人看来是天真的表现,不会去限制和评判。所以他们的想象无拘无束,表达也无拘无束。
上学以后,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中往往有正确答案和固定的标准,回答错了就会受到批评,回答正确就会受到表扬。所以在想象中和回答问题时会有所顾忌,受到了约束
二、发挥想象冬天的树有哪些特点?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作为园艺爱好者与园艺领域的创作者,对于这个问题很开心去回答。
冬天的树,这四个字其实在园艺领域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室内树还是室外树,灌木还是枯木,温室还是热带花园,世间有千千万万种树。
只要你想种,就有适合你的品种,只要你想看,就有你想看到的样子。大概,冬天的树,或是白雪皑皑,或是凛冽苍劲,或是苍翠摇曳,高大或者矮小,都各有千秋。
三、想象思维有哪些特点,生动性?
1.
形象性 想象思维的操作活动的基本单元是表象,是一些画面,静止的画面像照片,活动的画面像电影。
2.
概括性 想象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并行操作,即一方面反映已有的记忆表象,同时把已有的表象变换、组合成新的图象,达到对外部时间的整体把握,所以概括性很强。
3.
超越性 想象的最宝贵特性是可以超越已有的记忆表象的范围而产生许多新的表象,这正是人脑的创造活动最重要的表现。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超越性的想象
四、纳米技术有哪些特点50字?
由于该技术的特殊性,神奇性和广泛性,各国的科学家纷纷为之努力拼搏。 纳米技术一般指纳米级的材料、设计、制造、测量、控制和产品的技术。
五、想象力丰富的人有哪些特点?
思维敏捷。一般来说,想象力丰富的人都充满热情和求知欲强,想象力缺乏的人相对冷淡的多。言行举止很是潇洒、自由、灵活多变、随心所欲的。缺乏想象力的人显得呆板、死气沉沉的。
六、学前儿童在造想象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例如,幼儿愿意当“医生”,所以玩“医院”游戏时,忽而又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而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不稳定。
绘画也如此,画娃娃的孩子,当看到邻座的小朋友画了个“小兔”很好玩,他也会改变主题,翻过纸来改画小兔。或者原先画着娃娃,忽然想起小兔,便改变主题画小兔了。
(三)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又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以小鸡都被老鹰抓走而告终的,可是幼儿同情被抓去的小鸡,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象:大公鸡和老母鸡赶来,把老鹰啄死,最后小鸡被救回来了。
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到了中班、大班,特别是大班,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按着成人的要求、方向进行想象活动,想象有了预定的主题。如在游戏时可以先商定玩什么,然后再根据主题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游戏的规则,对周围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也能根据游戏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使用。画画时,也能够预先想好要画的内容。想象的主题也趋于稳定,例如编故事时,可以不离题地一直编下去直到全部编完。他们已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达到了目的,想象活动才结束。自然,与年长儿童相比,幼儿想象的有意性仅是初步的。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例如,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扮演的教师,常常是重现他班上的教师的模样。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现自己父母的举止。在自编故事时,往往把自己的行为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加以描述,或者仅是模仿以往听过的故事情节而已。小班儿童甚至在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灵活性。例如,喂娃娃吃饭,必须有玩具小匙子;“洗手”得跑到自来水龙头下,否则就认为不像。
到了中班、大班,尽管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性有所增加,他们可以不受具体实物的限制。例如,喂娃娃吃饭,有玩具小匙子固然可以使用,没有小匙子时,他们会用冰棒棍、笔、长形积木,甚至徒手做喂饭的动作。“洗手”也不需要在水龙头下,只要在洗手动作的前后假装开关龙头即可。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例如,教师要求儿童学画一个人,教师的范画是一个徒手的人,可是儿童凭借想象画了个手举红旗的人。又如,画小鸡时,还在周围画了些米粒和小草,想象小鸡吃食。在复述故事时,也往往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
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例如,幼儿玩“食堂游戏”,他们不仅重现日常的烧饭、开饭等内容,而且还会创造性地将菜场工人叔叔送菜上门的情节组合到游戏中去,而且与“过家家”、“幼儿园”等游戏串连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主题。在自编故事结尾时,可以将过去经验中的各种表象有机地组合起来,编出个新的故事结尾。在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下,大班幼儿的想象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例如,前述的《荡秋千》这一幅水墨画,荣获1979年世界儿童画一等奖,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幼儿富于幻想,创造想象已经开始发展。
三、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
想象同现实混淆,是指把想象的东西当做现实的东西。幼儿期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这些就是想象同现实混淆的表现。此外,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历其境,或与剧中人物同兴奋、共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和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小班、中班儿童常常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小班儿童在做体育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时,教师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平时“大灰狼”只是吓唬一下,并不抓住“小白兔”。有一次,教师想促使小朋友跑得快一点儿就抓了一只“小白兔”。顿时,这只“小白兔”怕得哭了起来,口中喃喃说着:“大灰狼会吃掉我的,大灰狼会吃掉我的。”甚至以后几天玩这个游戏时,也不愿当小白兔,而且还说“大灰狼会吃掉我的”。
大班儿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识能力也渐渐提高,能够分清“真的”和“假的”、“想象的”和“真实的”。如“六一”儿童节,教师为儿童演出儿童故事,当“黑熊”一出场,小班儿童就神情紧张,有的甚至害怕得想离开座位;大班儿童都很高兴,知道这是假的,还会劝慰小班儿童,“这熊不是真的,是老师扮演的”。
教师常常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小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如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引起恐怖、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幼胆小的儿童,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
此外,父母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出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要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由于想象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儿童,分清想象和事实。
幼儿想象活跃,富于幻想,而且很大胆。有人从而推断幼儿期是想象最发展的时期,幼儿比成人更富于想象力。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想象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语言发展水平当然都不及成人;他们表象的丰富性、准确性都较差;思维发展水平也远不如成人。所以,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广阔性、丰富性和创造性都不会超过成人。
七、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例如,幼儿愿意当“医生”,所以玩“医院”游戏时,忽而又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而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不稳定。
绘画也如此,画娃娃的孩子,当看到邻座的小朋友画了个“小兔”很好玩,他也会改变主题,翻过纸来改画小兔。或者原先画着娃娃,忽然想起小兔,便改变主题画小兔了。
(三)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又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以小鸡都被老鹰抓走而告终的,可是幼儿同情被抓去的小鸡,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象:大公鸡和老母鸡赶来,把老鹰啄死,最后小鸡被救回来了。
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到了中班、大班,特别是大班,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按着成人的要求、方向进行想象活动,想象有了预定的主题。如在游戏时可以先商定玩什么,然后再根据主题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游戏的规则,对周围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也能根据游戏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使用。画画时,也能够预先想好要画的内容。想象的主题也趋于稳定,例如编故事时,可以不离题地一直编下去直到全部编完。他们已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达到了目的,想象活动才结束。自然,与年长儿童相比,幼儿想象的有意性仅是初步的。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例如,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扮演的教师,常常是重现他班上的教师的模样。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现自己父母的举止。在自编故事时,往往把自己的行为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加以描述,或者仅是模仿以往听过的故事情节而已。小班儿童甚至在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灵活性。例如,喂娃娃吃饭,必须有玩具小匙子;“洗手”得跑到自来水龙头下,否则就认为不像。
到了中班、大班,尽管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性有所增加,他们可以不受具体实物的限制。例如,喂娃娃吃饭,有玩具小匙子固然可以使用,没有小匙子时,他们会用冰棒棍、笔、长形积木,甚至徒手做喂饭的动作。“洗手”也不需要在水龙头下,只要在洗手动作的前后假装开关龙头即可。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例如,教师要求儿童学画一个人,教师的范画是一个徒手的人,可是儿童凭借想象画了个手举红旗的人。又如,画小鸡时,还在周围画了些米粒和小草,想象小鸡吃食。在复述故事时,也往往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
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例如,幼儿玩“食堂游戏”,他们不仅重现日常的烧饭、开饭等内容,而且还会创造性地将菜场工人叔叔送菜上门的情节组合到游戏中去,而且与“过家家”、“幼儿园”等游戏串连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主题。在自编故事结尾时,可以将过去经验中的各种表象有机地组合起来,编出个新的故事结尾。在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下,大班幼儿的想象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例如,前述的《荡秋千》这一幅水墨画,荣获1979年世界儿童画一等奖,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幼儿富于幻想,创造想象已经开始发展。
三、想象容易同现实混淆
想象同现实混淆,是指把想象的东西当做现实的东西。幼儿期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这些就是想象同现实混淆的表现。此外,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历其境,或与剧中人物同兴奋、共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和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小班、中班儿童常常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小班儿童在做体育游戏“大灰狼和小白兔”时,教师扮演大灰狼,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平时“大灰狼”只是吓唬一下,并不抓住“小白兔”。有一次,教师想促使小朋友跑得快一点儿就抓了一只“小白兔”。顿时,这只“小白兔”怕得哭了起来,口中喃喃说着:“大灰狼会吃掉我的,大灰狼会吃掉我的。”甚至以后几天玩这个游戏时,也不愿当小白兔,而且还说“大灰狼会吃掉我的”。
大班儿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识能力也渐渐提高,能够分清“真的”和“假的”、“想象的”和“真实的”。如“六一”儿童节,教师为儿童演出儿童故事,当“黑熊”一出场,小班儿童就神情紧张,有的甚至害怕得想离开座位;大班儿童都很高兴,知道这是假的,还会劝慰小班儿童,“这熊不是真的,是老师扮演的”。
教师常常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小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如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引起恐怖、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幼胆小的儿童,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
此外,父母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谈话中所提出的一切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并予以严厉的责备。要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由于想象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儿童,分清想象和事实。
幼儿想象活跃,富于幻想,而且很大胆。有人从而推断幼儿期是想象最发展的时期,幼儿比成人更富于想象力。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想象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语言发展水平当然都不及成人;他们表象的丰富性、准确性都较差;思维发展水平也远不如成人。所以,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广阔性、丰富性和创造性都不会超过成人。
八、发挥我们的想象纳米技术还会有哪些方面?
纳米技术将会在医学、电子学、能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医学方面,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携带、输送和释放药物或者治疗疾病。
在电子学中,纳米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更小、更高价值的芯片,提高计算机处理速度。
在能源方面,纳米材料可以制造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和存储电池等。除此之外,纳米技术还有许多其他应用,例如高强度材料生产、人工组织和器官的制备等。纳米技术将会在未来取得更多的突破,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九、纳米技术有什么特点?
纳米技术的特点是:使用纳米级别的物质,具备极高的精确性、灵活性和可控性。纳米技术应用广泛,既可以用于医疗、环保、食品、农业等领域,也可应用于电子、能源、材料等领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加强监管和研究。
十、儿童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有什么特点?
他们的不同是,再造想象是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或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特地创造某一事物的新形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虽然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但是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比起来,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因此,创造想象是更加复杂、更富有独立性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