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头要塞何时发现?
1945年8月19日,一个捡破烂的老百姓发现了虎头要塞,8月26日才将鬼子消灭。
二、纳米技术是谁发现的?
理查德·费曼。
纳米技术是理查德·费曼发明的。纳米技术最先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12月29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出来的,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做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
20世纪80年代,扫描探针显微镜发明之后,纳米技术开始快速发展,现在它已成为物品设计和制作中最活跃的前沿应用领域。
三、关于纳米技术的研究发现?
美国通过调查小组的研究得到了两个重要发现:
一是以纳米技术制成的材料,可以得到全新的性能;
二是纳米技术涉及的学科范围极广,许多新的发现都是在各学科的交叉点上。
四、金字塔何时发现?
1993年初,考古学家在吉萨省的金字塔区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多个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记录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墓壁上有绘画,生动地展现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这群古墓造型多样,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状,有的呈圆形拱状,有的是长方形平顶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种:土砖、玄武岩和花岗石。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发现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有关金字塔建造者之谜将会进一步被揭开。1996年7月,埃及又决定开放位于开罗以南约35公里的达舒尔的4座金字塔。
这4座金字塔中有两座是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萨夫罗建造的,距今近4600年,其中的一座造型独特,被称为“弯曲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其底部为边长188米的正方形,高约98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每面具有两个坡度。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在施工时,先以54度的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后,又改为以43度的倾角继续向上建造,直至完工。这样金字塔的四面看起来便是弯曲的。为萨夫罗国王所建造的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筑材料为颜色发红的石灰石,因此被称为“红色金字塔”。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吉萨金字塔群附近清理门卡乌拉金字塔底座时,偶然发现两尊罕见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发现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的文物。
新发现的两尊石像位于第三座大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旁,它们被雕刻在同一块石头上,高3.5米、重约4吨。其中一尊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真面目,另一尊则集拉美西斯二世和荷拉·乌赫梯神像于一体。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著名法老(约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公元前3200-前2270年)时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60-前1100年)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示金字塔地区更多秘密。
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埃及金字塔是从早期的王陵马斯塔巴墓发展开来的。建筑金字塔的历史从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跨越了10个朝代。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吸引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五、人类何时发现的玉米?
玉米传入我国仅仅4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
玉米在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有些地区还把玉米叫做六谷,即五谷之外的另外一种谷,这足以说明了玉米在粮食中的地位。“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玉米的种植省份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从明朝有记载到清朝中期(1531到1718)不到二百年的时间,玉米便已经传遍了我国二十多个省份,同现在的玉米种植区域差不多。
这么优秀的粮食作物为什么这么晚才传入我国呢?
其实不仅仅是我国,包括亚洲其他国家、欧洲等地,玉米都是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才传入的,玉米的传入离不开一个人:哥伦布。
没错,就是那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因为玉米是美洲的作物,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以后知道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他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六、何时发现石决明是坏人?
在第十五集张是非就发现石决明是坏人了。
张是非:被命运诅咒人之一,幻情之身,莫名其妙的被电到了瀛洲,在瀛洲变成了“鸟人”后被陈抟收为徒弟并和酒鬼刘伶成为损友,经历三重考验后终于变回成人,回到人间又遇到了崔作非。现正在为四舍二劫犯舍情而苦恼
七、非洲是何时发现的?
非洲大陆同与欧洲大陆相邻,中间只相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在很长时期内,在欧洲人的眼里,非洲是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在公元6世纪古希腊的地图上,只给出了埃及、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地图,非洲其余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人们一点也不清楚。
到了19世纪,欧洲出现了非洲探险热,无数探险家踏上这块土地,不断地揭开了它的面纱。在这些探险家中,英国的利文斯通最为出色。
1849年6月,利文斯通与两名同伴用了45天时间穿越了面积为63万平方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从1851年到1853年,他又历尽了艰难险阻,探明了南非最大的河流赞比西河的源头。从1854年底到1856年5月,他行程3800多公里,完成了横穿非洲南部的大探险,并找到了维多利亚瀑布。后来,利文斯通又为了寻找尼罗河的源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险,他虽然没有找到尼罗河源头,但是他的伟大壮举为全世界所公认,利文斯通成为第一个跨越非洲大陆的人。
八、丹霞地貌何时发现?
丹霞地貌是因首先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发现而命名的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九、湖北磷矿何时发现的?
湖北磷矿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也就是19世纪30年代。当时,湖北黄陂县(今黄陂区)的新冲村、老王寺一带多处发现了磷矿。最早的发现者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在开垦土地时偶然挖出了这些矿石。随后,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成为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十、纳米技术是怎么被人发现的?
纳米技术并不是被“发现”的,而是由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创新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纳米技术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那时科学家开始探索在原子和分子级别上操控物质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并进行实验和研究。在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关键的突破和发明尤为重要。比如,1981年IBM科学家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它使科学家能够观察到原子级别的物质结构,为纳米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1991年碳纳米管的发现也极大地推动了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因此,纳米技术并不是某个具体事件或人物的“发现”,而是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和创新的结果。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纳米技术逐渐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重要分支,并在医疗、能源、环境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