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教说话的书?
1. 《儿童语言发展训练:说一说,讲一讲,编一编》:这是一套阶梯性的图画故事书,旨在通过不同的阶段训练,帮助婴儿从简单地用词汇表达图片内容,到能够清晰、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最后能够创编故事开头或结尾。这套图书画面色彩鲜艳,内容活泼有趣,语言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婴儿的语言发展训练。
2. 《早教启蒙有声书》+《会说话的认知小百科》:这些书籍通常配有声音,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帮助婴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事物。同时,这些书籍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可以满足婴儿的好奇心和学习需求。
3. 《语言启蒙》宝宝学说话系列:这套图书围绕不同的主题,通过简单的故事和画面,向婴儿介绍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这套图书还注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可以帮助婴儿更好地掌握语言的韵律感。
4. 《婴幼儿学说话百科全书》:这是一本面向家长的书籍,旨在帮助家长了解婴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如何在家中为婴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婴儿的语言发展。
二、怎样教婴儿说话?
1、要先宝宝学听,后学讲,说话时要先吸引宝注意,可以喊他的名字名字、轻拍,让宝宝望着家长时再说话。
待宝宝从事正常活动时,应停止活动,帮助集中注意力,聆听说话;
2、语言一定要生动,吐字清楚,说话时声音要轻柔,音调要抑扬顿挫,让宝宝觉得说话是件轻松、有趣的事,同时说话要缓慢清楚。
如果发现有些发音不准确,不要刻意矫正或者指出,可以将正确发音清晰、缓慢的说一遍,不一定要让宝宝重复;
三、怎么教婴儿说话最快?
多与婴儿交谈:尽可能多地与婴儿交谈,即使他们还不能理解你说的话。使用简单的语言,清晰地发音,并保持眼神交流。回应婴儿的咿呀学语:当婴儿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请做出回应,让他们知道你在听。模仿他们的声音,并尝试在他们说话时做出反应。使用手势和肢体语言:手势和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婴儿理解你在说什么。当你说一些东西时,可以使用手势和肢体语言来帮助他们理解。阅读给婴儿听: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可以给他们读书。阅读可以帮助婴儿学习语言,并让他们了解阅读的乐趣。使用儿歌和童谣:儿歌和童谣可以帮助婴儿学习语言,并让他们对语言产生兴趣。
四、婴儿是如何学会说话的?如何有效地教婴儿说话?
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个和问题相关的纪录片,也许通过这个纪录片,能给不少正处于0-5岁阶段的家长和二胎父母一些新的启示~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从日本到美国,从尼泊尔到英国,从婆罗洲到基兰,世界上100多个孩子人生头2000天, 0-5岁的成长之旅。
它透过全球100多名孩子的视角,直接呈现了孩子们是如何学会说话, 学会行走、如何思考、如何认识情绪,又是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份的,一步一步成为自己的。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这个纪录片是一份非常实用的“产品说明书”, 整个纪录片通过孩子的视角,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从而缓解父母的焦虑,让我们的养娃路,变得更加从容。
情绪部分,纪录片记录了0-5岁每一个阶段孩子的情绪问题,并且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以及可操作的方法。
刚出生的小孩,为什么总是莫名哭泣?
因为年幼的婴儿感到饥饿,疲倦或者寒冷时,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和荷尔蒙会激增,这给了他们不舒服的感觉,
于是,他们通过哭出来寻求帮助。
而当爸爸妈妈来的时候,他们的不适感就逐渐消失,也就逐渐停止哭闹。
等孩子慢慢长大时,随着父母给予的爱和关注,他们开始学习体会不同的感受。
孩子慢慢成长到一岁后,他们会掌握五种基本情感:
快乐,难过,恐惧,厌恶和惊奇。
这些基本情感的每一种,都会触发一连串更复杂的情绪,娃开始进入到terrible two.
进入2岁的孩子,正处于情感混乱的高峰期,他们不懂的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每天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兴奋的高峰和绝望的低谷之间穿梭,有时候一天要来上好几次。
这个年龄的孩子发脾气,也是经典的三步结构:
首先,她感到生气,
然后,想要进攻,
最后,陷入绝望的泥潭
这绝非孩子故意,2岁半的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
纪录片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走出terrible two 的方法:
在这个年龄段不要让孩子独自哭,而是陪着孩子!
同时,用描述情绪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感。
等到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情绪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不是原地一躺,撒泼打滚。
当孩子进入三岁时,会伴随着更多情绪上的变化, 比如焦虑和恐惧, 这种情绪,和具体的事情相关,并且很难隐藏。
这种情绪,又要如何转换为安全的,幸福情绪?
纪录片也给出了一个平衡情绪的活动供大家参考: 音乐和节奏,以及任何孩子喜欢的运动。
有节奏的古典能够让大脑释放出强烈的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对孩子的大脑发生作用,从而给孩子带来沉醉的满足感。
进入4岁的孩子,会有更多情绪的出现,比如嫉妒。
这部分提出了一个关键思路: 锻炼孩子的情绪弹性
一旦孩子看到他们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情感,
而不是让情感控制ta,
他们就能使用自己的情感,帮助他们面对人生所有的挑战。
孩子进入到五岁之后,是可以学着利用自己的恐惧帮助自己,让恐惧等情绪为自己所用。
这个年龄的孩子,面对恐惧时,他们的肾上腺素会激增,同时带来两个重要作用:
让孩子的行为暂停
同时思考ta将要做的事情。
然后,推动身体来行动,
行动产生的眨眼之间,恐惧会变成勇气。
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学会共情,
他们开始学习让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是什么,
当他们发现了自己的情绪,
并且懂得了如何处理他们来帮助到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人时,
他们将能够面对人生中绝大多数的挑战。
一两岁的孩子,是不会懂得自己是单独的个体的,
当他们看向镜子时,他们不认识自己的镜像,
他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孩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婴儿会给镜子里的自己吃饼干,打招呼,咿咿呀呀。
慢慢地,他们认出了镜子中的妈妈,从而开始产生疑惑:
妈妈身边的那个人,又是谁呢?
一天天长大,他们开始意识到镜子中的孩子就是自己,
这一步,也是孩子开始塑造身份将要突破的第一步,也是里程碑式的一步,
接下来,他们的世界,将一切皆以“我” 为中心,
慢慢地,他们通过“爱好” 逐步发现自我。
在这个主题中,提到了一个叫基兰的3岁男孩,决定穿公主裙和蝴蝶结皮鞋去上戏剧课。
刻板印象中,男孩就应该喜欢英雄,骑车,奥特曼,而裙子是女孩的专利,
这个片却也直接告诉了大家,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性别只是表面概念,就像身上的衣服一样,可以随时更换,上一秒,我想当一个穿着公主裙的女孩,明天,可能我就是蝙蝠侠,或者穿着亮片夹克的rocker了。
大部分孩子到了4岁,才开始理解自己的性别,并且他们开始想遵循他们理解的处事规则。
而孩子到了5岁,渐渐开始思考如何融入集体,
并且对于“我是谁” 的问题,他们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并且迫切地想和别人分享。
2个月的孩子,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了,并且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眼神交流。
5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开始利用自己的笑脸,来赢得人们的注意,
而且眼神交流和笑脸,将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受用。
8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开始能够分辨出认识的的和不认识的人,并且学会对让自己感受到威胁的人和事情不再进行微笑,
这时候的婴儿,开始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等到2岁的时候,他们对照顾自己的人的依赖程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与父母分离,即使是一小会,对于他们的感觉,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去寻找永远不会离开的情感依赖,比如身边一直陪伴着他们的物品,
这个物品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个玩偶,一个毯子,
这个玩偶也是心理学家们所称的过渡物品,以填补父母的空缺, 这个过渡物品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安心。
到了3岁,孩子们开始学着尝试与家庭之外的人建立关系。
到了四岁,他们开始真正的交朋友,
但是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不懂友谊的规则 ,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困扰和阻碍,
回到家中,他们会特别喜欢过家家,进入到幻想的世界,
而实际上,他们是在回顾当天的交友场景,
并且利用玩具来寻求一种下次遇到这种情况的不同处理方式,
孩子一直通过这种方式来练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朋友。
所以假想游戏,比孩子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的多。
除了假象游戏,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儿童)还会在某个时间段,有别人看不到的假想朋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无需担心是孩子过分害羞或者孤独的迹象,
并且当我们父母接受他们的假象朋友,并且鼓励这一行为时, 我们也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人,从而建立真诚的友谊。
到了四岁半,孩子开始理解别人的想法,也理解自己能够通过语言,影响他们的看法。
谎言世界,从4岁半,开始了。
研究显示,大多数人每天大约说2次谎, 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 说谎是一种必要的技能,
等到了五岁,他们将要迎接一次重大的成长仪式: 融入集体,交到朋友,建立起全新的友谊。
孩子的语言课程,在妈妈的子宫里就开始了,
到他们出生时,他们已经在语言中沉浸了三个月。
研究人员就发现,世界各地孩子的哭声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即使是哭声,他们也在模仿妈妈的音调和节奏。
很快,小宝宝们就开始学说话了。从哼哼唧唧,到牙牙学语,再到有节奏的重复语音,直到,真正说出人生的第一个词:妈妈!
妈妈,是全世界语言中,唯一共有的词。
不过,这可并不仅仅是爱的结果,
只是因为妈妈两个字,需要最少的肌肉
这也使它成为婴儿最容易发出的声音。
在语言这部分,纪录片提到了一个提高孩子词汇量的方法:
苏斯词汇法 ,
没错,就是我们熟知的儿童绘本大师:Dr. Seuss
这个方法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 通过大量的亲子共读(尤其是押韵的韵律和儿歌),潜移默化地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幼儿对押韵儿歌尤其敏感,而且比成年人更善于记住它们,
儿歌的重复和韵律,不仅让孩子能够快速学习新词汇,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如何组合在一起,
除了苏斯词汇法,本篇还提到了儿童遇到的最难的语言挑战之一:讲笑话
因为4岁的孩子完全不懂笑点的概念,
他们认为笑点只需荒谬即可,
到5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学习拼写,
最后,纪录片也提到了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是在出生的头5年,
随着年龄逐渐长大,他们轻松学会一门语言的能力也就随之消失了。
这个纪录片一共5集,每一集40分钟左右,在看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地发出感慨,它解答了我当年好多的疑惑,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不要慌,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思想,尊重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给予陪伴,给予尊重,给予引导,给予爱。
是的,循序渐进,是我们当前,最需要学习的核心。
五、怎么样才能教婴儿说话?
语言的学习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神奇的环节,我们周围关于语言学习的观点铺天盖地,网络上有各种教育幼儿语言的方法,书店里的幼教DVD也是多如牛毛,更别说那么多收费不菲的幼教班,号称可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作为家长,我们的确觉得无所适从。
一、活生生的老师才是学说话的唯一途径
我们以前提到过迪斯尼的《小小爱因斯坦》系列DVD,这个幼教的DVD里面有七种语言的儿歌、识字节目。因为根据华盛顿大学Kuhl教授的研究成果,初生婴儿对任何语言的音素(组成单词的基本声音元素)都很敏感,但是当婴儿成长到9个月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丧失这种敏感,开始对某一种语言专一起来,大脑中不大使用的神经通路就逐渐减弱了。
我家瓜子今年两岁,我已经发觉她能迅速重复大人说的中文句子,但是对稍微长一点的英文,比如Excuse me,也说不清楚。这大概就是丧失语言敏感性了,基于这个理论,我见识过最夸张的家庭是,妈妈和宝宝讲英文,爸爸讲日文,老人们讲中文。他们觉得用进废退,这样神经通路就不断强化——是这样么?
可惜,这是Kuhl教授在1997年的研究成果,在随后的研究中,他的研究小组又有了新的发现:
1. 长期跟踪研究证明,大脑对语言的忠实度并不是一个坏事,9个月时大脑对单一语言的认知度越高,三岁时幼儿的语言技能也就越强,而且这种认知度对以后的学习也产生影响。
2. Kuhl教授发现婴幼儿大脑并不能从电视或者录音中学习外国语言,活生生的老师才是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电视里面的语言教程对于婴幼儿来说,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噪音。这也是迪士尼最终召回《小小爱因斯坦》的原因,因为研究数据表明每天看这个骗人玩意儿一小时以上的孩子词汇量要比正常孩子少得多。
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婴幼儿在学习语言时密切注意嘴唇以及其他嘴部的动作,他们必须借助嘴部的动作来分割语言,识别一句话的开头和结尾,然而,在大多数的幼教片中,语言要么伴随着各种图像,要么伴随着卡通人物,他们无法识别一句话中有意义的单词(其实对于成年人来说,看着对方的嘴形也能大大有助于听清对方的话)。而看着大活人说话,小朋友们是在同时接受关联的听觉和视觉刺激,而看着幼教电视的孩子,虽然也有声音和图像,但是两者是割裂的,没有互相强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跟着大人学说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大多数的大人,当问起他们为什么孩子说话早,或者说话迟时,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很多人都会道听途说一些理论,比如女孩子说话晚,男孩子说话晚之类的。有很多家长会在宝宝周岁的时候就教他周围事物的名字,有的家长却觉得那么早,教了也没有反应,迟早会学会的。
在1994年,堪萨斯大学的学者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进入7-9个月的婴儿的家庭研究语言环境,他们发觉吃低保的家庭,婴儿每小时平均接触600个单词,工人家庭的婴儿每小时接触900个单词,而高收入职业家庭(医生、律师和银行家)的婴儿每小时平均接触1500个单词,在这些孩子三岁时,调查者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能掌握1100个单词,而低收入家庭只能掌握525个单词。
这项研究显示了语言环境的丰富程度和词汇量成正比,但是这还解释不了,很多时候,家庭环境相同的两个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也能天差地别。
十多年过去,对于幼儿语言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以前认为灌输给孩子的信息流是决定问题的关键,家长的作用是确保把海量信息灌输入孩子的大脑。然而,新的成果表明,家长更重要的作用是接受孩子发出的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反馈,你的嘴,你的眼,你的手势。
二、幼儿语言发展的秘密------回应孩子自己的好奇心
纽约大学的Tamis-LeMonda教授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致力研究亲子关系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她研究的对象是纽约市富裕家庭的九个月大的婴儿,孩子和母亲被安置在放满玩具的房间,摄像头录下母亲陪孩子玩的全过程,然后研究者们会一秒一秒地研究录像,孩子每次朝妈妈看,或者嘴里发出喃喃的声音,或者伸手取玩具的细节都被记录下来,同时,妈妈的反应,比如“干得好!”,“这是一个调羹”或者“向妈妈这里看”也被记录下来。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研究者会追踪孩子的成长过程,每个礼拜都记录孩子新掌握的词汇,由此建立了非常缜密的幼儿语言发展记录。教授说,一般来讲,孩子会在十三个月时说出第一个词,十八个月的哈子平均可以掌握50个词,有些幼儿多些,有些少些,最快的孩子在十个月就能说第一个词,而在十四个月就能掌握50个词。教授发现,虽然来自相同背景的家庭,同样接触大量词汇,但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强弱并不取决于大人和他们讲多少话,而是取决于当他们发出声音后,大人的反应。“孩子的大脑意识到,自己嘴里发出的声音能够让大人有所反应,其次,把一种声音和一个物体联系起来,对孩子也非常重要。”
汉娜和喀秋莎小朋友是Tamis-LeMonda教授研究的两个女孩,他们九个月的时候都只听得懂7个字,汉娜比喀秋莎活跃很多,在10分钟内做出了100次各种举动,喀秋莎只有汉娜的一半,然而喀秋莎的妈妈却积极很多,她几乎回应孩子的每个举动,喀秋莎只要看到什么,妈妈就会告诉她这是什么东西,相比之下,汉娜的妈妈只会描述一半的事物。在十三个月的时候做第二次测试,汉娜的妈妈只反应55%的孩子举动,而喀秋莎妈妈对85%的孩子举动做出反应。
结果,在十八个月时,汉娜在一个月中只学会了八个新词,而喀秋莎变成了一个话痨,她一个月中词汇量增加了150个,其中50个还是动词和形容词。到了二十一个月,汉娜只会用简单的句子,“我尿尿”或者“妈妈拜拜”,而喀秋莎会讲“刚才姐姐吃掉了一个洋葱圈。”到了喀秋莎两岁生日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再记录她的语言能力了,因为小家伙简直什么都会讲。
回过头来看堪萨斯大学的研究,穷人家往往人口众多,或者母亲忙于生计,他们对于孩子声音或者行为的反应,相对于富裕家庭,平均每小时会少200次,但是,以上研究的变动因素太多,说服力还不够,康奈尔大学的Goldstein教授在最近,发表了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
第一天,妈妈和宝宝来到Goldstein教授的实验室,她们被安排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墙上画着维尼熊和米老鼠,地上铺着厚厚的舒服的地毯,还堆满了各种玩具,妈妈虽然知道摄像头会记录一切,但是没有家务、没有电话打扰的机会太难得了,她很快就投入地和孩子一起玩起来。没有任务,就是玩半小时。
第二天,妈妈带上了一副耳机,而宝宝则绑上一个话筒,她们先自由玩耍10分钟,然后耳机里会不断传来指示“行动!”,这个时候妈妈必须向前靠近孩子,拍一拍或者抚摸一下,或者亲一下小朋友。妈妈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指令,因为差不多每分钟就会传来六七次这样的指示。在最后的十分钟里,她又可以自由地和孩子玩了。
其实在另一件房间,每次孩子发出一点有意识的声音(不是咳嗽或者喘气),研究者就会很清楚地听到,她们发出指令让母亲做出亲昵的行为,研究者会一秒一秒仔细研究所有的音像资料。
人类的声道由八块肌肉构成,小朋友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熟练控制,Goldstein教授,刚出生的时候,孩子只能发出不完全的元音,到五个月的时候,她们才会打开喉咙运气发出完整的元音,不久以后她们会尝试简单辅音和元音的组合,由于牙齿和上颚的阻挠,她们说得第一个词一般是“ba”或者“da”。那些没生过孩子的文艺作者还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错了,其实应该是爸爸。从九个月开始,孩子会慢慢地发出辅音和元音组合的清晰音节。这就是为什么研究者都选择九个月的研究对象的元音,这个时候孩子保留这语言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她们既会发出不完全的元音,又可能说出清晰的音节。
好啦,让我们回到Goldstein教授的实验,在第一个10分钟内,孩子平均发出25次声音,到了第二个10分钟,在有引导的情况下,孩子发出了55次声音,而且声音的复杂程度大大上升,研究者听见了所有的元音,原来不常见的音节这次占了一半。真让人难以置信,这种飞跃是在10分钟内发生的。
Goldstein教授随后让受试者在回应婴儿的时候用上声音,有些用元音来回应,而另一些用音节来回音,结果在意料之中,婴儿们发出的声音会随父母的声音而变化,有趣的是,当父母说ahh,孩子不会模仿说ahh,而会说ee或者oo,很显然,婴儿还没有到模仿大人的阶段,她们只是借助大人的声音来理解掌握如何发音。
至此,幼儿语言发展的秘密被完全解开了,对于那些跃跃欲试的父母们,Goldstein教授和Tamis-LeMonda教授同时告诫说,万事过犹不及,孩子们有的时候需要玩耍和独处,她们需要时间来联系和消化,频繁而短暂的反馈要比长时间的刺激要有效得多。
家长们还会搞砸的是过于积极地问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相反,大人们应该回应孩子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粗暴地向孩子填鸭,把自己觉得重要的词一股脑儿地塞给孩子。
现在读者已经知道科学原理了,那科学家又推荐哪些事半功倍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呢?
三、新技能get√ !事半功倍的小技巧们
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家长都会本能地掌握一些事半功倍的小技巧,这里我们就把这些小技巧归纳一下:
1. 动作语言----当大人向小孩展示小玩具时,会不时转动或者摇晃,或者从孩子的一边挪到另一边,同时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这种方法叫做“动作语言”,移动的物体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体验,不过,“动作语言”在幼儿15个月以后就会失去作用,学会爬行和走路的孩子有更多机会体验周围环境,所以也不再会被这种小把戏所吸引。
2. 多人重复-----爱荷华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同一个人对着14个月的幼儿重复说一个词,其效果还不如让孩子从不同的人那里重复听到那个词。实验这种方法最好的机会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只要家庭成员轮流把一个菜说上一遍,小朋友马上就会记住。当一个词从不同的人口中发音,孩子们会注意撇开声调和语速的影响,而去注意发音中相同的部分。
3. 语法变化------对一件事情用多种方法描述也能有助于孩子的语言能力,比如:“瓜子,去把书给爸爸,给爸爸那本书,真乖,你刚才把书给爸爸了么?”这些句子保持“书”、“爸爸”和“给”不变,但是在句型和时态上都发生了变动,这种生动的例子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4. 形状训练-----孩子周围充满各种事物,他们有些时候会被色彩、大小迷惑,而无法分清事物的共同性,比如大狗和小狗,红衣服和黄衣服,研究者发现早点教授孩子对于形状的概念有助于拜托这种混淆的情况,从17个月起,每天花五分钟教孩子认识不同的形状,7周以后,孩子们对于物体名字的词汇比对照组提高256%。
仅仅50年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语言学习的过程仍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复杂而难以解释的,麻省理工的著名教授们还认为语言学习的能力是先天决定的,龙生龙,凤生凤。然而到了今天,婴幼儿语言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都被分析得非常透彻,今天的科学家已经可以相当自信地宣布,人类语言能力只有25%来自遗传,大部分由后天的环境所决定。
那么,先天的优势能否在后天得以保持?或者那些开口晚的孩子能否在小学时候迎头赶上呢?爱荷华大学儿童语言研究中心的Tomblin博士说,两者都有可能,儿童的语言能力到了小学时才会真正固定下来,而在小学之前,“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开口晚的孩子同样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词汇。美国的家庭收养了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孩子们,哈佛大学Snedeker教授发现,这些孩子即使在一开始有语言障碍,但是随后马上表现得和美国孩子没有差别,她认为即使5岁的孩子,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也能很快适应。
当然,这同样也说明,学龄前的语言教育有多重要,还记得那个堪萨斯大学的研究组么?他们从三岁开始跟踪研究一群孩子,一直到九岁,他们上三年级了。他们发现,那些三岁时语言能力强词汇量大的孩子,他们在九岁时表现出了更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语言能力和数学成绩没有关系,这个,语文好不一定数学好,对吧?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起步领先并不保证永远领先,起步落后,也不代表永远落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从一开始就要明白,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操心一辈子。
分享一个我家宝宝识字的经历了,宝宝今年3岁了,开始让他识字,认字。之前都是从淘宝购买一些带图的卡片和书本让他认识,不过效果不明显,花费大量时间,还容易损坏,而且宝宝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有些比较小的拼图什么的,就怕宝宝吃了。
然后我下载了好多软件让宝宝学习,一开始是不错,但是呢用到后面都要收费,价格还不便宜,顿时有种坑爹的感觉。
后来发现了一款APP【 猫小帅识字】,真心推荐大家使用,里面有很多的冒险故事,我家宝宝特别喜欢听,平常特别好动的他,一看这个就安静的听故事。各种游戏关卡让宝宝重复学习汉字内容,加深记忆,让我这个陪宝宝玩的麻麻都觉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简单,宝宝自己都能独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这款软件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
而且我们家乡口音特别重,就怕宝宝跟着学以后改不了,要是上学了带有这种浓厚的口音,肯定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宝宝现在特别爱学习,每天下班都缠着我给跟他互动,陪他一起玩里面的游戏,不仅学的快,还让我这做麻麻的人也轻松了很多。
六、怎样教婴儿开口说话?
我不是专家不能给一些过于专业的回答,只能通过之前的经验给一些总结吧。
一、在发声阶段,宝宝通常只会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家长听到后要给予宝宝回应,刺激他让他继续发出各种声音。观察宝宝在发音时所注视的是什么东西,家长缓慢、重复说出宝宝注视的东西的发音,加深宝宝物品对应声音的印象。
二、在能发出简单词语的阶段,多买一些发声的绘本给宝宝阅读,家长陪伴宝宝阅读,在读物图片下,家长应该缓慢、多次说出图片相对应的词汇,让宝宝未发育完成的大脑留有充足的记忆时间,并且积累更多新鲜的词汇。在这阶段也可以让宝宝观看一些色彩丰富的语言发音学习视频。
三、在之后的发展阶段,家长要与宝宝多说话,引导宝宝不要只用词汇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通过一句简单的句子或一些连续的对话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多给他讲故事,让他通过故事积累更多的词汇、理解句子的组成。多让他与外界接触,丰富他的语言环境。
七、形容婴儿说话的成语?
1、咿咿呀呀
yī yī yā yā
【解释】物体转动或摇动的声音,小儿学语或低哭声,也指鸟叫声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全村的大人娃娃,说说笑笑,咿咿呀呀,手舞足蹈,都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裳,纷纷走出家门。”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声音等
2、呀呀学语
yā yā xué yǔ
【解释】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出处】巴金《还魂草》:“朋友那个新生的男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养育起来的,现在开始呀呀学语了。”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小孩说话的神情
八、婴儿说话对话的声音?
有时候是哇哇的哭,有时是咿呀的低吟,
有时低声呜咽,有时嚎啕大哭……
宝宝发出“吶”、“neinei”声时,并有乞求的样子,表示宝宝饿了!
九、教小鸟说话的录音?
录音可以选择2~3句话,从简单的开始,比如你好,早上好,大家好之类的。每次放录音30分钟,间隔一个小时再放一次。每句话重复10遍换下一句,每句话间隔10秒钟。
八哥一般从一个半月龄到2个月龄开始转喉。聪明的八哥在调教到位的情况下,在3个月到3个半月龄的时候能够开口。每天要保持最少3次面授每次时间在30分钟为好。调教的话以录音当中的话为主,每句话之间间隔10秒钟。只有坚持才能调教出出色的说话鸟,没有坚持和耐住寂寞的心理准备是不行的。
十、教鹩哥说话的语句?
1.时间:调教鹩哥要选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具体来说就是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因为那个时段的鸟儿最兴奋;再者这时鸟尚未饱食,教学效果效好。
2.环境:要安静,不能有嘈杂声和谈话声,否则易分散鸟的注意力,也会学到不应该学的声音。因此最好选择在安静的室内进行教学。
3.内容:开始时要选择简单的短句,如“你好”、“欢迎——欢迎”等,教时发音口齿要清晰,不能含糊,且发音要缓慢些,不能太急。每日要反复对鸟教同一语句,不应该有变换,如用录音机播放效果会更好些,也比较省力。一般一句话教一周左右即能学说,能学说后再巩固几天,再教第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