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如何避免中年危机?

一、如何避免中年危机? 技能单一的职业 其实很多职场人士在择业的时候,可能都不会太过注重怎样的行业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因此在择业之时,会得过且过,会随便找个职业应付

一、如何避免中年危机?

技能单一的职业

其实很多职场人士在择业的时候,可能都不会太过注重怎样的行业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因此在择业之时,会得过且过,会随便找个职业应付当下,甚至以此来改变当下。殊不知,择业一旦有误,一定会给自己的前途带来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技能单一的职业,更容易被取代。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很多技能单一的职业岗位都被机器替代。作为用人单位来讲,人工投入的成本相对过高,还不便于管理,而人工智能则恰恰相反,只需要设定一个程序就可以让机器去执行指令,最重要的是便于管理。

因此,在择业之时,一定不要选择技能单一的职业,技能越单一可替代性也就越强,也就越容易被淘汰。

二、不要安于现状,要勇于突破自我

事实证明,很多职场人士喜欢安于现状,觉得当下所从事的工作让人很舒服,不想改变当下,更害怕离开当下所处的环境之后自己可能会过得不如当下。

恰恰是这样的心理,让很多原本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职场人士停滞不前,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作为职场人士来讲,想要职业更稳定,更有发展前途,就一定要勇于突破,积极向上生长。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突破自我的可能,才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今各行各业想要更好的发展都得紧跟时代的步伐,落后就会被淘汰,行业尚且如此,就更别谈职业当中的个人了。

三、术业有专攻,让自己做到行业之最

所谓“术业有专攻”,想要更好地在所处的行业中立足,一定要让自己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人士。

所处行业的地位越顶尖,选择权也就越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位做销售的朋友,她在行业内可谓是很多用人单位高薪争夺的对象,她从来不担心自己会失业,因为她的自身拥有一定的选择权,是她挑用人单位,而不是用人单位挑她。

一旦在行业内树有一定的名气与威望,便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二、如何避免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 是计算机软件在它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概括地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已有软件。

  “软件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对软件及其特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人们改变了早期对软件的不正确看法。早期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程序常常很难被别人看懂,通篇充满了程序技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程序除了功能正确,性能优良之外,还应该容易看懂、容易使用、容易修改和扩充。

  程序设计语言虽然为计算机的应用开拓了无比广阔的前景,但游荡在软件世界的幽灵——“软件危机”依然存在。因为软件的开发不仅受到程序设计的方法、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开发周期以及软件开发成本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软件质量的保障与其程序设计的正确性关系极大。如果所开发的软件其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在运行中将会产生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硬件技术日益进步,计算的存贮容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明显提高,生产硬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计算机价格的下跌为它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这种形势下,迫切要求计算机软件也能与之相适应。因而,一些开发大型软件系统的要求提了出来。然而软件技术的进步一直未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大型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程度高、研制周期长、正确性难以保证的三大难题。遇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致使问题堆积起来,形成了人们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软件危机”。

  最为突出的例子是美国IBM公司于1963年~1966年开发的IBM360系列机的操作系统。该软件系统花了大约5 000人一年的工作量,最多时,有 1000人投入开发工作,写出近100万行的源程序。尽管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和物力,得到的结果却极其糟糕。据统计,这个操作系统每次发行的新版本都是从前一版本中找出1000个程序错误而修正的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软件质量糟到了什么地步。

  难怪该项目的负责人F·D·希罗克斯在总结该项目时无比沉痛地说:“……正像一只逃亡的野兽落到泥潭中作垂死挣扎,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最后无法逃脱灭顶的灾难,……程序设计工作正像这样一个泥潭……一批批程序员被迫在泥潭中拼命挣扎,……,谁也没有料到问题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IBM360操作系统的历史教训已成为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典型事例被记入历史史册。

  如果开发的软件隐含错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那么在运行过程中很可能对整个系统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轻则影响到系统的正常工作,重则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乃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恶性事故。如,银行的存款可能被化为乌有,甚至弄成赤字;工厂的产品全部报废,导致工厂破产。

  1963年,美国用于控制火星探测器的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个“,”号被误写为“·”,而致使飞往火星的探测器发生爆炸,造成高达数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克服这一危机,一方面需要对程序设计方法、程序的正确性和软件的可靠性等问题进行系列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软件的编制、测试、维护和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程序设计方法学。

  1968年,E·W·代克斯特拉首先提出“GOTO语句是有害的”论点,向传统程序设计方法提出了挑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程序设计方法讨论的普遍重视。众多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都参加了这种讨论。程序设计方法学也正是在这种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什么是程序设计方法学呢?简言之,程序设计方法学是讨论程序的性质、程序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例如,结构程序设计,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变换,程序的形式说明与推导、程序综合、自动程序设计等。在程序设计方法学中,结构程序设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程序设计方法学是在结构程序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什么是结构程序设计呢?至今仍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又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1974年,D·格里斯将已有的对结构程序设计的不同解释归结为13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结构程序设计是避免使用GOTO语句的一种程序设计;

  结构程序设计是自顶向下的程序设计;

  结构程序设计是一种组织和编制程序的方法,利用它编制的程序易于理解、易于修改;

  程序结构化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使程序正确性的证明容易实现;

  结构程序设计对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步去验证其正确性,这样便自动导致自我说明和自我捍卫的程序设计风格;

  总之,结构程序设计讨论了如何将大规模的和复杂的流程图转换成一种标准的形式,使得它们能够用几种标准的控制结构(通常是顺序、分支和重复)通过重复和嵌套来表示。

  上述定义或解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结构程序设计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实质上,结构程序设计是一种进行程序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这种原则和方法可设计出结构清晰、容易理解、容易修改、容易验证的程序。

  按照结构程序设计的要求设计出的程序设计语言称为结构程序设计语言。利用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或者说按结构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原则编制出的程序称为结构化程序。

  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关于GOTO语句的用法的争论比较激烈。主张从高级程序语言中去掉GOTO语句的人认为,GOTO语句是对程序结构影响最大的一种有害的语句,他们的主要理由是:GOTO语句使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不一致,从而使程序难以理解,难以查错。去掉GOTO语句后,可直接从程序结构上反映程序运行的过程。这样,不仅使程序结构清晰,便于理解,便于查错,而且也有利于程序的正确性证明。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GOTO语句使用起来比较灵活,而且有些情形能提高程序的效率。若完全删去GOTO语句,有些情形反而会使程序过于复杂,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计算量。

  1974年,D·E·克努斯对于GOTO语句争论作了全面公正的评述,其基本观点是:不加限制地使用GOTO语句,特别是使用往回跳的GOTO语句,会使程序结构难于理解,在这种情形,应尽量避免使用GOTO语句。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为了提高程序的效率,同时又不致于破坏程序的良好结构,有控制地使用一些GOTO语句也是必要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有些情形,我主张删掉GOTO语句;在另外一些情形,则主张引进GOTO语句。”从此,使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争论得以平息。

  后来,G·加科皮尼和C·波姆从理论上证明了:任何程序都可以用顺序、分支和重复结构表示出来。这个结论表明,从高级程序语言中去掉GOTO语句并不影响高级程序语言的编程能力,而且编写的程序的结构更加清晰。

  结构程序设计的思想体现在采用了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逐步求精”方法。所谓“逐步求精”方法,就是在编制一个程序时,首先考虑程序的整体结构而暂时忽略一些细节问题,然后逐步地一层一层地细化直至用所选用的语言完全描述每一个细节,即得到所期望的程序为止。换言之,它是按照先全局后局部、先整体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的过程组织人们的思维活动,使得编写出的程序结构清晰、容易理解、容易验证、容易修改。“逐步求精”方法与模块化设计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粗略地讲,逐步求精主要指一个程序的设计过程,而模块化设计主要指比较大的系统的设计过程。

  此外,面对“软件危机”,人们调查研究了软件生产的实际情况,逐步感到采用工程化的方法从事软件系统的研究和维护的必要性,于是与程序设计方法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工程在1968年应运而生。软件工程的主要对象是大型软件。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价;软件研制和维护的方法、工具、文档;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软件管理等。软件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摆脱手工生产软件的状况,逐步实现软件研制和维护的自动化。

  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

  1. 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实际成本比估计成本有可能高出一个数量级,实际进度比预期进度拖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降低了开发组织的信誉。为赶进度和节约成本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往往又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用户的不满。

  2. 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软件开发人员常常在对用户需求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没有确切认识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匆忙着手编写程序。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往往很不充分,“闭门造车”必然导致最终产品不符合用户实际需要。

  3. 软件产品的质量常常靠不住。

  软件可靠性和质量保证的确切定量概念刚刚出现,软件质量保证技术(审查、复审和测试)还没有坚持不懈地应用到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这些都会导致软件产品发生质量问题。

  4. 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程序中的错误很难改正,实际上不可能使这些程序适应新的硬件环境,也不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原有程序中增加新的功能。

  5. 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软件不仅是程序,还应该有一整套文档资料。这些文档资料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应该是“最新的”(与代码完全一致)。缺乏文档必然给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带来许多严重的困难和问题。

  6.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硬件成本逐年下降,然而软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软件成本随着通货膨胀以及软件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而逐年上升。美国在1995年的调查表明,软件成本大约已占计算机系统总成本的90%。

  软件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去寻找产生危机的内在原因,发现其原因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软件生产本身存在着复杂性,另一方面却是与软件开发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有关。

  软件工程正是为克服软件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它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人们研究和借鉴了工程学的某些原理和方法,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软件工程学,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并没有完全克服软件危机。

三、如何避免气候危机?

保护环境,减少废气废水排放,增加森林覆盖率

四、如何避免网络身份危机?

避免网络身份危机就要不在网络上填写身份证,不浏览一些填写信息地址的网站

五、如何避免中年危机读后感?

想要避免中年危机的读后感,让我明白了,我们还是要勇往直前的生活下去,努力自己的梦想,实现一个全新的突破

六、如何避免汇款时间差带来的风险?

汇款时间差对于个人财产的影响几乎没有,因为对于汇款来说,通过银行或者一些汇款机构进行汇款,到账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汇款时候的汇率可能会影响到您的个人利益,毕竟汇率是在不停的变动的,时高时低,如果您汇款金额大的话,汇款机构也没有进行汇率锁定,那可能会给你的资金上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在汇款时要选择汇率比较好的时候进行汇款,可以保证个人最大的利益获取~

七、如何避免代签的劳动合同带来的风险?

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社保是第三方代缴,公司存在的法律风险:

1、如果社保是其他公司代缴的,那么应该签订劳务派遣合同。风险就是劳动者辞职时,可能不好到社保局办理转移社保手续;

2、没有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的话,公司这样的做法,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3、如果想通过再与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也不能规避法律风险。规避的办法:1、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规定,公司用人应该签订劳动合同,并且为员工办理社保费缴纳手续。2、或者由劳务派遣公司签订用人合同。

八、如何避免或解决套期保值带来的风险?

  如何规避套期保值风险:  利用期、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一致性和临近交割的收敛性,通过在期货市场建立套期保值头寸,为现头寸构建保险,可以大大减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使企业能够获得预期的稳定收益,这也正是套期保值为风险转移机制的核心内容。  持有现货多头头寸的企业,如果担心未来现价格下跌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可以通过期市进行卖出套期保值,以回避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从而锁定利润。持有现货空头头寸的企业,如果担心未来现货价上涨可能给企业造成成本的增加,可以通过期市进行入套期保值,以回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从而锁定成本。  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期货套期保值可以分为多头套期保值和空头套期保值。

九、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

能源危机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假如能源短缺势必会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导致工厂断电、停产,百姓严冬无法取暖等等。所以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很大。

十、如何避免汽车行业的中年危机?

“你很认真、你很专注、你很专业,就不会有寒冬,因为市场这么大,哪儿来的寒冬?它淘汰的是谁?冻死的是谁?是不专业,是不茁壮,是没有生命力的。留下来给我们的是更好的空间。”这段话适用于每一个行业,不仅仅是影视业,很多行业都已经过了大增量期,过了从0到1的时期,能持续发展下去的,一定是品牌力、产品力、服务力强大的人和企业,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想通过简单的信息不对称挣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拿汽车行业举个例(大家好,我现在是热爱汽车行业的蔚苗),不管是不是汽车行业资讯网,都在分析汽车行业的形势,尤其是乘用车市场行情,让人看着就特别焦虑,不用大数据分析也知道现在行业关键词是“连续下滑”“负增长”“局势更加严峻”“破产、裁员”“行业凛冬”“退潮”“夕阳行业”……媒体的这种传播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是给了车企一定压力和紧迫感,负面的影响会不会给一些潜在消费人群以干扰项,或者一个负面情绪过大的行业从业群体真的会更好的投入到行业发展中么?难道也是劳动力过剩要开始分流的信号?但分流到哪里?汽车行业才是真正的国民经济晴雨表吧。

在我看来,不管是媒体还是普通消费者对汽车行业的关注,都说明了这个行业不是也不可能是“夕阳行业”,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30年,吃的都是人口、市场红利,就是说互联网用10年吃完的人口红利,汽车行业吃了30年,而且因为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之长,涉及的范围之广,又是大宗消费品,尽管吃了30年,其实还是没有吃完这个红利,也就是汽车行业还是在增量时代,只不过增速有所放缓。

一方面下沉市场还有刚需,不仅仅是代步需求,因为4S渠道的局限,汽贸仍然是下沉市场的重要的购车渠道,因为汽车有一定专业性要求且价值高,每一个购买决定还是非常慎重的,这也使得不论是一二线,还是四五线市场,线下仍是汽车销售的主要渠道,即使网络发达,“隔壁老王推荐”被采用指数一定大大高于“百度指数”,而对于下沉市场,最早任职于市区4S店或者有相关社会资源的人就成了片区汽车消费市场的“KOL”,自己盖一个门面房就可以开门营业,而此“KOL”直接可以依靠“话术”决定这个片区市场各品牌车型的占比,尤其是对于入门级需求的消费者。结婚刚需、客货两用、消费升级、服务升级,这部分下沉市场的需求依然有挖掘的空间,众泰、比速、力帆等品牌都借助市场红利大量进入过这部分市场,红利退潮,裸泳的人也只能掩面退场;随着各地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这个市场仍值得培养教育,路=富,路=车,车=富;像西藏、新疆等地的旅游资源,基本上都是靠公路连接起来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路旅行项目。

另一方面,把目前的互联网网民规模和汽车保有量比较一下: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上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59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预计2019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8.72亿;截止2019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其中汽车2.5亿辆;在汽车保有量中,私家车保有量为1.98亿辆;截止2018年底,中国18岁到60岁的人口在8亿左右;而中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是173辆,美国是837辆,德国589辆,而欧美的汽车工业发展至少比中国早100年,中国虽然在1953有了一汽,但真正的发展也是到改革开放后,90年代初了,而且一直有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合资企业为主,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并没有完全市场化,车企都是亲儿子。而各地中高产的二车、三车改善型需求、场景用车需求(商务、旅行)等的不同细分需求的增加,说一二线市场饱和了,说一二线太拥挤,各种对路对堵车抱怨,开车好痛苦,说痛苦和上路的都是同一批人,国人一般都是嘴上拒绝,身体特别诚实;虎嗅11月2日一篇《外地车没了,也救不了北京堵车》中写道,因为载客车辆“进京证“的限制,“最近的一期(10月26日)北京小客车指标摇号,有近332万人参与小客车摇号,比上一期增加5.3万余人,这一期算上之前过期的56个指标,一共6389个,将近2546人抽一个指标,”限制外牌导致京牌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摇,而即使有史上最严限外牌、摇号政策,“依然限制不住路面上车辆的增长”。

再次,汽车圈一直不乏故事性、想象力,自动驾驶、新能源、车联网、共享汽车……圈子里一直有层出不穷的创意试图刺激、培养新的用车需求和习惯,资本的宠儿,造车新势力扎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塌了也有荣光,一将功成万骨枯,也算是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前赴后继了,还能上头条……想象力、好奇心、欲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即使行业鱼龙混杂,但还是相信有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着它的未来。从上面的几项数据和趋势来看,汽车保有量即使短时间达不到8亿的量级,其增量空间依然非常值得YY。

互联网很爱说“风口”,所谓的互联网行业,实质是一种技术手段,工具,它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但相对于汽车行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则轻太多,互联网的作用是连接而非生产,因技术发展、政策红利、费用低(免费入门)的特质能快速大量进行覆盖,所以它的增量期看起来短而快,这种快速短暂的发展让人能很快产生危机意识: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而汽车行业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因持续时间之长,政策利好之特殊,养分充足,很多人都快忘了汽车行业也只是一个行业类别,既然是行业就有生命周期,上升期的行业即为“风口”。互联网行业今年也不怎么好过,人口红利消失,少年危机初现,互联网人语重心长说“互联网的下半场开始了”,而汽车行业进入而立之年,之前一路顺风顺水,“突然”要面临“中年危机”,就开始人人自危,说“汽车行业是夕阳行业啦”“汽车行业不行啦”……额,30岁,老不一定,焦虑是一定的。

再看看那些破产裁员的车企品牌,其实大部分可以用一个字形容——“该”,只能说是风口变窄,猪形毕露;另一面,大众朗逸连续三年1-9月同比销量都是在上升,日系车企本田丰田销量也是连续环比上升,ABB的增长率也很显著。为什么别人家的车、别人家的公司能逆势增长?就你家“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

有人说汽车行业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我也不太同意。之前做过一段时间汽销业务,那些还在逆市增长的车型,哪个话语权不是在主机厂,不是在4S店?得紧销车型者得市场,要么提前几个月预定,要么加钱,到底是卖车的选买车的,还是买车的选卖车的,只有卖车的清楚。真正有品牌力、产品力、服务力转化为议价力的车企,还是“卖方市场”,让你觉着变成“买方市场”的,要么是卖方想给你一种拥戴感,让你更心甘情愿的掏钱,要么就还处于非理性消费阶段,受外界环境影响非常大,感觉可选择的很多,而越理性的消费,靶向性更强、范围越小,而这种理性是需要通过自我需求分析而进行消费定位的,这需要对自我及消费品都有一定了解和分析。另外说“买方市场”到来的基本上意思就是产能过剩,品牌没什么主导权,部分企业快不行了。而越在经济形势不好情况下,人们消费愈加谨慎,对品质性价比的要求会更高,而其会更加看重品牌效应,进而进一步加速了行业整合,马太效应愈加明显。而汽车行业就是在面临这样的行业整合期,一方面因为经济形势及需求透支,增速变缓,另一方面行业洗牌,良币驱逐劣币,进而迫使行业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那些真正拥有议价力的头部企业会去竞争越来越窄的增量市场,对各企业的产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而越来越多的存量市场又急需更精细化的运营体系。

作为除房子之外的第一大消费品,作为国民经济大支柱,民用工业制造业的头牌,未来ABC的重要载体,资本圈的宠儿,汽车行业的下半场,在三十而立的路上且行且珍惜,摆脱油腻,唯有求变。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